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49 6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贝塔星”的星球正以其独特的光芒,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在这片广袤的星域里,贝塔星的智慧生命们,传承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故事……
1. 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2.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3. 不是来得早,要么来得晚,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恰到好处的。
4. 假如幸福与你擦肩而过,这不是幸福的责任,责任在你自己。
5. 佛心禅语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失落。想一想,全身都是过差。
6. 一切严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逾越本分。做到位了,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有消极的影响。
7. 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8. 一切众生是如来藏,普贤菩萨体性遍故。《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9. 执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10. 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作为见地,以息道观作为修习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烦恼作为日常实践的功夫。
11. 在念念中,身语意业无空,所以回到所有的智门。《华严经》卷18,明法
12. 互相仇视必然两败俱伤,互相友爱必然两全其美。
13. 修行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当下这一念,从当下这一念做起。
14. 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15. 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16. 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17. 在佛教看来,世界上没有小事,即使是小事,也要尽力。
18. 很多人认为自己意识到了禅机,但他们只是陷入了游戏的概念。
19. 每日小额布施,持之以恒,反馈社会,是做人的秘密。
20.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21. 菩萨的精神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一个难,一个能,难能可贵,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在实际行动上落实这种精神。
22. 佛心禅语 知足常足,终身不耻。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23. 自然禅法 参禅何须山和水,灭心自凉。
24. 有些人贪得无厌,已经取得了很多,还觉得不够。
25. 天天禅语不做事,不做事,只要有心做事,沙漠就会变成绿洲。
26. 没有孩子,没有女人,私下认为留钱是没有用的。有这种想法,送钱送物是不净的。
27. 佛法讲真空,一物也无;讲妙有,万行具足。这就是最实际的、活生生的辩证法。
28. 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29.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30. 我们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时刻要想着丢掉什么丢掉无明、烦恼、贪嗔痴。我们无所求,最后会得到一切得到我们本有的清净光明、自在安乐。
31. 我们把所有的众生都当成佛,我们的心就是佛心;用佛心做佛,佛光普照。
32. 修行是对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优化与提升,你会变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献精神。
33. 了解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的缺点,然后肯定自己的优点。
34. 人生的苦必须通过自己觉悟才能解决。主体觉醒了、觉悟了,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能帮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发菩萨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35. 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坏也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
36. 天天禅语只有坚守岗位,在任何领域前进,才能成功。
37.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38.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39. 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楞伽经》卷三
40. 不愿荣饰,安贫生活。少欲知足,不长积累。(禅宗永嘉集)
41. 天天禅语不是因为别人的辱骂而生气,而是因为受到表扬而开心,叫平常心。
42. 佛心禅语 爱情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打开生活的窗户。-海涛大师
43. 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44. 所有的罪行都是自我消除的,是名副其实的净戒。《心地观经》卷三,报恩
45. 所谓五蕴皆空不是等这五样分离了才空,而是当下就空。
46. 不要在无明烦恼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当下觉悟、当下寂灭无明烦恼,就是菩提涅槃。
47. 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48. 若悲伤庄严,则为人中天。《正法念经》卷61,观天品
49. 天天禅语烦恼来自名利竞争,快乐来自及时行善。
50.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51. 所有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来。《楞严经》卷八
52. 在感恩中奉献自我、回报社会;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分享中广结善缘、和谐发展;在结缘中成就自他、共创未来。
53. 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54.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海,只信能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55. 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
56. 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
57. 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58. 菩萨行为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优婆塞戒经》卷2,义菩萨心坚
59. 心真如人,即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卷一
60. 一切宝藏中,人命第一。(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三
61. 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62. 禅在生活中,禅在当下。
63. 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64. 寸长尺短,专攻手术,时时怀卖油翁心态,处处想三人行必有我师。
65. 不欺诸佛,不,不欺诸佛,不自欺自己,不利众生。《宝女问经》卷一
66. 一个人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兢兢业业地去做。
67. 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68.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众生包括人和动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恩惠,我们要感恩。
69. 最平淡的日子,最稳定的心。因为没有得失之心,所以没有得失之苦。
70. 在背后绝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
71. 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72. 受用佛法要从随顺因缘开始。
73.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74. 与人相处要消除我执,扩大心胸,礼貌,让彼此相爱。
75. 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76. 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要想到,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主张损害了团体、家庭或者企业的发展。
77.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
78. 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79. 天天禅语业力不可转,但缘可造;要广结善缘。
80. 不计后人,无恶而不为。杂阿含经卷38,第1076经
81. 树立个人正直、勤奋、诚实、诚实、善良、合群等良好形象。
82. 云何菩提?如实知心。《大日经》卷一,住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