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48 7
在遥远的星河尽头,有一颗名为“曙光”的神秘星球。这里,时间与空间交织,生命以一种超越常识的方式存在。在这片星辰大海中,一场跨越宇宙的冒险即将拉开序幕。
1.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持戒又有三条: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
2. 兴奋和刺激所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
3. 宁静看似平淡,却不可或缺,如同家常便饭虽然滋味一般,却可以保证身体的营养和能量,不让人挨饿。
4. 明明德,就是说每个人内心都具有光明德能,要把这些宝藏开发出来,形成一个完整、优美的人格。
5. 千百年来,先辈们总是把他们最珍贵的人生体悟教给后辈,那里面记录了一段又一段的心路历程,通向一个又一个超越的生命境界。
6. 佛教讲的智慧是让人解脱自在,不为外物所奴役,也不被知识所捆绑。美国
7. 如果人能够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就会降低误判的风险,消除很多误解和矛盾。
8. 为学需有宗旨,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内容和方向的不同。
9. 在亲民是说要关心、亲近民众,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不能躲在象牙塔里。
10. 古人曾经流传下来很多调心与养心的方法,禅修就是其中一种。
11. 当禅修达到一定阶段,身心会获得一种纯然的喜乐,是任何世间快乐都无法比拟的。
12. 所谓士人,是能用自己的学问服务一方父老乡亲,立起道德和心灵标杆的人。
13. 学佛明白宇宙万相无非缘聚缘散,亦无非众生的心生心灭,无非是历练我们,保持内心的慈悲与平等,在佛陀的智慧觉照里,是一片清净光明。
14. 自我作为一种存在,其最复杂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那座庞杂而令人沮丧的迷宫,是迷宫中那个苦苦寻找出口而不得的焦躁的人,亦是这座迷宫的搭建者本身。
15. 一个菩萨,也就是学大乘佛法的人,万事万物,人类的一切学问,都是他持戒的对象。
16. 持戒让一个人从举止到内心都安详、稳重,透出一种慈善、清和的光辉,私心杂念少了,就容易专注,也就是定学。
17. 宁静来自于调养内心。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
18. 对于至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儒家要成圣成贤,佛教认为成佛是至善,道家则觉得要虚静无为、返璞归真。
19. 当今越来越忙碌的社会,清闲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即便这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清闲,又大多被浪费在光怪陆离的声色饕餮之中,内心没有片刻的喘息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