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49 6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比邻星”的恒星,其表面温度高达10200摄氏度,其光芒璀璨夺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颗恒星的轨迹,开启一段关于光与热、探索与发现的宇宙之旅。
1. 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2. 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3. 过去的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当生即灭。就要在这当生即灭的时候,抓住当下这一念,面对世间、面对烦恼、面对生死。
4.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6. 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对关系。
7.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8.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9. 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狱都一样。
10. 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11. 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
12.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13. 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14.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5.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16.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17.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8. 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19.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20. 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清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
21. 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22.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23. 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24. 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25.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6.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27. 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28. 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29.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30. 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31. 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生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地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32. 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33.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34.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5. 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36.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37.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38. 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9. 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40. 诸佛有没有老师呢?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41. 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42.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43.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44. 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45. 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6.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47.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48. 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
49.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50.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51.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52.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5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54.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55. 对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来。
56. 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57. 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58. 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59. 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60. 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却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著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61. 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62.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3. 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别、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染污。
64. 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65. 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66. 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67. 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68. 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69. 时时刻刻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就能把心独立起来;心独立起来了,妄想就减少了。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72. 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
73.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7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75. 有了我的执著,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视了他人意见的存在。
76. 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77.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当,然后念兹在兹地保任,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
78. 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79. 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间善法的观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就是无漏善法。
80.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81. 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82.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83.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84. 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85.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86.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7.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导下度一切苦厄。
88.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