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1:42 5
在浩瀚的星空下,一颗名为“50贝”的神秘星球悄然苏醒。这颗星球,自古以来便流传着无数传说,它的表面覆盖着奇异的植物,而其上空,更是漂浮着无数光彩夺目的奇异云彩。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一场关于生命与智慧的故事即将展开……
1. 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2. 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3. 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4. 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5.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6. 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
7. 后世的禅僧不管是修行方式,还是传承佛法,基本上都贯彻了达摩禅定见心见性的特点,因此,达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禅门尊其为“达摩祖师”。
8.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9.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
10. 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 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
11.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
12. 禅宗提倡“见心见性”,把禅定作为主要的修行手段。这个习惯最早来源于达摩。
13. 据传,达摩来到嵩山后,整日面壁静坐,就连鸟儿飞到他的肩膀也不以为意,他的心早就已经进入了大彻大悟的极乐世界。这样过了九年,直到慧可前来拜师才打破了这片宁静。
14.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15.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16.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17. 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
18. 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
19. 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20.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21.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22.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3.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24.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25.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
26. 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27.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28. 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29.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30. 慧可意识到这是达摩祖师在以禅语指点他,于是就飞快地用刀斩下了自己的左臂,于是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雪地。
31.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
32.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33. 达摩知道慧可有求于自己,原本骄傲自满的心态已经克服了,就答应收他为徒弟,从此师徒之间心心相印,达摩的禅法也得以传承下来。
34. 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昙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
35.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36. 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37. 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38.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39.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40. 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
41. 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42.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43.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44.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
45.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46.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47. 刚开始时,慧可站立在大雪之中,可是达摩并不理会他,只对他说:“除非天降红雪,我才为你传法”。
48. 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
49.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50.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51. 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52. 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53. 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54.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55.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 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56. 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
57.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 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 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