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至》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01:42 6


1. 佛语禅话造福世界,保护地球,都要从自己做起。

2. 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3. 爱惜、培育子女是责任;孝顺、供养父母是本分。

4. 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縛,通往生命的自由。

5. 在一棵树的果实中,最大最美味的果实总是先摘。

6. 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7. 天天禅语教富是启发智慧;济贫是造福人群的。

8. 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9. 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10. 一念放下万般自由 一念放下,万般自由。

11. 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12. 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13.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14. 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15. 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16. 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17.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

18. 佛有佛眼,心有心眼,只要不被一叶遮拦,便会满目青山。怕的就是自己一叶障目,什么都看不见,怎能不一片苦海

19. 天天禅语如果你能清楚、确定自己的内心方向,你就不会在意了。

20. 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21. 佛语禅话世界上没有家庭,世界上到处都是道场。

22. 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23. 学习经典不能实现开悟,还需要把所学变成修行。

24. 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25. 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26. 最好的生活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27. 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28. 送礼给大人物,希望得到赏识和支持,是不洁布施。

29.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0. 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31.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2. 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33. 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34. 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35. 自守戒行,不嘲彼阙。《维摩经》卷,佛国制品

36. 得到的越多,烦恼越多,压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爱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37. 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