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1:42 6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地球”的蓝色星球,承载着生命与希望。它如同宇宙中的一颗明珠,静静地诉说着亿万年的变迁与奇迹。今日,让我们一同踏上这颗星球的探险之旅,去探寻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
1. 传喜法师:心若迷失,物何以救?现在的时代有很多危机,最主要的危机是没有信仰造成的。佛法是天地之间最珍贵的宇宙正能量。每开一个法会,百千万亿的众生都能得解脱,认真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利益无量的众生。
2. 九月的风带着秋的凉意,凌乱了心头的思绪,泛黄的落叶微微的卷曲,带着沧桑的痕迹,划了一个优美的姿势飘然而落,忽然觉得,原来沧桑也是如此之美。
3. 一个城市的建设是从蓝图里来的,蓝图是从心里来的,心是从清净法身来的。所以心灵的建设,心灵的认知,是生产力的根本。它不仅仅是一个正能量的源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家庭上轨道最主要的一种内在的力量。
4. 道家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情感纠葛、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
5. 發心在寺院里打扫卫生,非常好。这个打扫跟你在自己家里打扫是不一样的,以前佛陀也说过,在三宝地扫一扫帚,相当于把地球扫干净的功德。那我们就好好地扫,净除自己无量劫来的罪业,为自己扫,为家人扫,为三宝多做功德。
6.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快的事,一个付出一个接纳,一个心甘情愿一个理所当然,仿佛宿命,其实是彼此成全。没有谁注定是谁的花朵,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某种使命,不要埋怨他不懂,最好的懂得是若月亮般为了他而自我圆满。
7. 一个苹果,有人喜欢赏玩其色泽,有人想品尝其美味。
8.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9. 而在看待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总喜欢缩小自己的幸福,放大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有太多的不满。
10. 什么叫苦呢?就是在境界当中,而不知回归我们的本源。这个心体,这个心是大方广的,这个心的宝藏、功用是大方广的、是华严、是无障碍、是解脱、是极乐。但是众生不知道这个心之后呢?就迷失在境当中,就随境流转,这就叫轮回的相,六道的轮回就是因为我们在境当中而迷失了心。
11. 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
12. 唯识学跟中观学哪个高?如果从学问上讲,可能觉得中观比较高,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理解的。唯识是弥勒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唯识是在世俗谛角度上讲的。中观是文殊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中观讲远离四边八戏的佛性,是在胜义谛上讲的。他们俩个归根结底讲的都是:佛性到底是什么?法无高下,对机者优。
13. 慧心禅语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与。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4. 痛苦的手得由自己来挥动,要得到解脱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只要你勇敢的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还给你一个崭新的开始!
15. 人能常清静,天地熟皆归!宁静如同一面镜子,如同一盏灯,映照出我们真实的面目,照亮我们昏昧的意识,使我们清醒;在宁静中,我们真正与自己面对面,真正与自己相处,真正与自己交流;在宁静中,真实的声音才会心理流出来,透过喧嚣与躁动,透过应酬与虚伪,找到真实的自我。
16.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伏笔;每一次的考验,都有一份收获;每一次的泪水,都有一次醒悟;每一次的磨难,都有生命的财富。
17. 学诚法师:人生是有很多时候不遂人意,但这些都是会过去的,不要黏在上面而解脱不得。看得开并不是逃避问题,而是站在更高的一层境界上思考人生,让自己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尊严和价值。
18. 其实,有有何欢?一切拥有都以失去为代价;无有何苦?人生本来一场空。
19. 即使是在生活伤害我们的时候,也要试着用过去的美好回忆来原谅,不抱怨才会更快乐。
20. 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虽然业障即使父子不相代受,但菩萨修法中有自他相换。孝心越大,消业障越快。可发愿替众生消业障。破悭贪心,舍外财,再勇猛精进,为了众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愿菩提心,行菩提心需要贯穿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不忍众生苦,慈心、悲心具足。修成胜义谛菩提心就能见到佛。
21. 如你在乡下,悠着,无需绞着脑汁要冲进城里,如你在城里,也不要拼命地要去逃离。
22. 所谓平常心,就是: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处之以淡。荣辱事来,置之以让。怨恨事来,安之以退。
23. 菩萨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为足,般若度为目。目足集资,只有脚,没有眼睛是很危险的,是会踩空的。只有眼睛不走也没有用,光说不练,有什么用?
24. 困苦,迷茫,无助时,可以寻求帮助,但别人永远只是助力。
25. 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你就会坚定地做一个好人,做好人要有点胆量的,做好人也要有点勇气的,做好人更要有点信心的。都说头上三尺有神明,相信有因果,有善业、有恶业,这是我们人类非常好的一个自律的方法。
26. 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
27.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
28. 菩提心就是发明心地,成佛的心。行菩萨道,是因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往昔的父母。发菩提心,无边资粮就可积累,地藏菩萨发的大愿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十分感人,我们应随学大孝、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同时心中升起惭愧、策励之心。
29. 17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0. 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不适当调节心情、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
31.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32.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
33. 12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4. 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
35. 5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36. 本觉又是始觉,戒恶修善,修行究竟觉。我们本觉不增不减,依本觉而起修。地藏菩萨是大福德、大智慧者,能转定业的。地藏菩萨是法身大师,代表法身佛,不生不灭。你想见到地藏菩萨,需要先见到自己心,找到本觉。地藏菩萨无量劫来依靠本觉修行。
37. 人生这一场承担生活的深沉,品味辛苦的味道,看淡世间的颠倒与世相,活出生活的才情和智慧,那些所有复杂变得平淡,纠结变得朴素,都是生活的醒悟,更是人生的灵犀一点,佛门有句话,叫做道不远人,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曾与生命脱离,人生的真谛,但向己求,生活也就如此。
38.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
39. 佛法所讲放下并不等于放弃,很多人以为学佛就要放弃很多,包括事业、家庭,而真正的放下应该是放下对它的执念。
40. 13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41. 品一盏茶,洗去尘埃,洗去沧桑,洗去虚情假意。然后,在一盏禅茶时间里,获得坦然,获得清淡,获得宁静。我等你,与我共续一场遗留在前世的禅茶之约。你若来,我定与你听雨品茗,笑谈浮生沧桑,风月年华。
42. 观音菩萨那种庄严,耳朵上有耳环、有项链、手镯、脚镯,那是代表他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的庄严功德,那种庄严叫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这个装饰品不是有相的物质的装饰品,这是累劫积功修德,救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样所造下的生命奇迹,这种功德力称为菩萨的庄严。
43. 27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44. 16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45. 禅语静心看淡,就是好心境;想开,就有好心情。
46. 佛教导我们布施可以破悭贪,财施可以破悭贪;无畏施可以施与众生无畏,我们放生、救命、护生就属于无畏施;讲经说法属于法施,可以令我们从生死苦海当中登上涅槃彼岸,所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布施可以帮助我们到彼岸。
47. 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
48. 我们真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49. 佛家看透生死的禅语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不变应万变。
50. 沉淀是一种素心处世的生活态度,汲取菁华,沉积智慧。
51. 缘来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闲心品尝幸福。
52. 想得开的人,处处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是凋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