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48 8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片神秘而古老的星域,名为“幻域”。传说中,幻域深处隐藏着无上的智慧和力量,无数勇敢的探险者踏上征途,只为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如今,一位年轻的探险家,带着一颗敬畏之心,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与奇迹的旅程。
1. 要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本来的寂静安祥是不能靠其他任何人帮忙的。
2. 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3. 世尊的圣弟子们是四双或八辈的圣者,这圣者可以是男人或女人。
4. 受观念处:以「觉受」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觉受只是觉受,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也是非自非它。
5. 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
6. 每一种修行:做功德、布施、持戒、止禅及观禅等,这些都是灭除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方法。
7. 所谓禅相是指心迹或心的表相,或可说是内心觉知到的东西。
8. 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般法自然 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9. 佛陀教导我们获得圣眼与圣耳。这是指能看见和听到贪瞋痴心的眼睛和耳朵,而不是能看见或听到其它什么东西。
10. 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11.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2. 变化和生灭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苦及无我,所以,不要随着情绪起哄,跟随着情绪只会引起苦恼。
13. 微细烦恼是指执着心中最微细的智慧,也就是说他有了智慧,能知道念头的起处,也能知道并看到那生灭的状态,但因为有执着,所以这种还是白光中的一丝黑暗,这已经是非常微细了,但还是不正常的。
14. 森林里的叶子就是指做功德、布施、持戒和练习止禅,而手中的叶子就是指观禅(内观禅修)。
15. 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16. 魔鬼或盗贼是指我们的欲望和贪爱,因为它像盗贼一样为我们带来麻烦。举例来说,我们沈溺于抽烟,就得花流汗流泪赚来的钱去买香烟来抽。
17.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苦,它还是它自己本来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或不同。
18. 生气是个魔鬼,鬼就在这里(在心而不在外)!生气的人就叫做鬼,他的脸就像鬼。不过事实上,瞋心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
19. 谓的寂静是指心能自在无碍而且尽责地工作,这种中道的心可比喻为砝码、船锚或车子的煞车,能够时时保持我们的心在平衡的状态,不会让心随着高兴和不高兴的感觉而流转,这样的心是超越苦乐的,不会泥执于善恶好坏,而称之为中道或涅槃。
20. 正念:即忆念不失,也就是在做或想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觉知地知道它。
21.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22. 一个人即使拥有佛陀的法衣或指舍利,也不能说是见法及见佛,这是一个必须善加理解的道理。
23.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24. 要用觉性好好地觉知它、感觉它,就像提起手时,感觉到它,这就是禅相;当念头生起时,知道并看见它,这就叫禅相。
25. 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26.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27. 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28. 邪恶的人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要,因为这样,所以这世间才有偷盗、奸淫和各种造成别人苦恼的欺压逼迫。
29.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30. 身观念处:即以「身体或身内」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身体只是身体,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31. 世尊的圣弟子们是如理的行道者即为求解脱诸苦而修行。
32. 尊的圣弟子们是诚正的行道者,也就是老实修行不妄语、不未证言证、不自欺欺人不欺瞒自己、朋友或父母,并依着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诚正地修行。
33. 圣者是超卓的,因为他善巧地修行、诚正地修行、为求解脱诸苦而修行而且如法修行超越了诸苦,这就是所谓的圣者或世尊
34. 假若我们有一颗肮脏的心,被污点给染污了,那我们的心就是腐败与恶臭的。
35. 当我们想到自己的苦以及我们是如何经历它们,就应该要了解别人的苦并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意即同病成知己、患难见真情。
36. 至于止禅,那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有所求心。
37.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38. 所谓『法』就是自己(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外在之物)!
39. 涅槃可以翻译为寂静安祥,当我们的心恢复平常的状态时是寂静安祥的,那就叫做涅槃。
40.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41. 带有觉知与智慧的寂静安祥,这种因为没有贪瞋痴,所以他们能知道和看见自己的心,并且能觉知到身、语、意的行为。
42. 我们都已修学佛法达到某种程度,应该都很看重佛法,但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并没有真正看重佛陀的教导,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看重外在的事物,都从外在来谈佛法。
43. 一个人想要生意好必须讲话要好听,而且还要做个牌子写上大大的字,高挂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看到,这样就会有效。
44. 佛陀教导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意思就是指根尘接触的当下。
45. 邪恶的人当他听到别人提及善德或正法时,他们丝毫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的心被邪恶所淹没,充满了贪、瞋、痴。
46.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7.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48.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49. 我们的责任是和受苦的病人有关,所以我们必须记得的是:要怀着一颗慈爱的心以及要了解这个世界及生命的真实本质。
50.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51. 所谓的「超越世间」不是指升到天空、天堂或类似那样的地方,而是指超越情绪感受、超越一切诸苦。
52. 佛陀教导我们:「行善就是善,做恶就是恶。」
53.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灭除「苦恼」及「苦恼根源」的方法,也就是要断除苦的原因。
54.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55. 贪瞋痴心深藏在我们感官的核心底层,而且当我们没有觉知时它就会流窜而出。
56. 清净是指没有染污的平常心;光明是指知道和看见心中的感觉与念头;寂静安祥是心中没有贪瞋痴的念头。
57.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58.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59. 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60.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61. 大多数佛教徒只相信并因循传统,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法。
62. 果报现起的第一个原因是具有尽心尽力做好工作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要仁慈慷慨、善用知识与头脑、以及带一颗法心(Dhamma-mind)来工作。
63. 真实的果报或功德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光明与安祥。
64. 出世间或超越情绪感受并不是指从此就远离世间不理人了,我们虽然不再受他人言语影响,超越了情绪感受,但还是可以听别人说话,不管他们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65. 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66. 正念-正知,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清醒、觉醒、随时感知到自己。
67. 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8. 当内心生起苦恼时,我们不会抓到苦恼;当内心追求快乐时,我们会知道这不是正思惟,知道今天的快乐是明天的苦恼。
69. 涅般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般。
70. 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禅是对应于世间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这些东西都一直存在着。
71. 假若我们这样不断地观想,我们的心就会清净与柔和。这是个人生命中幸福、发展与繁荣以及人类社会中共同工作与生活的美丽诗篇。
72. 洞穴内的寂静安祥是某些人为了想要寂静而坐着不动,坐到像石头一样,所以他们不能看见自心,不能看见念头生起。
73. 人可以打你、伤害你而鬼不能,如果他们真的这么有本事,他们应该就能为自己盖房子和找食物了,但是他们不能,相反的,是人们为鬼神建神龛,并且还给他们食物吃,是人们在守护鬼神。
74. 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75. 想要拥有圣眼与圣耳,就必须修练觉性,修练禅定,我们时时刻刻都必须要有觉性与禅定,换句话说,不管你心里在想什么:都要知道它、看见它!
76.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77.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