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第三部分,共智慧启示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00:48 8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银河”的星系,正以其独有的姿态,演绎着宇宙的壮丽与神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面纱的一角,探寻那无尽的星辰大海。

1. 在佛教的绘画与塑像里,佛的容颜,永远是快乐、宁静、满足而慈悲的,决看不到有一丝受难或痛苦的痕迹。

2. 人生的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哀伤……凡此种种身心苦楚,为世人所公认苦难或痛苦者,都包括在一般苦难的苦中。

3. 根据佛教哲学,世间并无永恒不变而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可以被视为自我、灵魂或个我者。

4. 佛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5. 佛是真实而客观的,他说一个人对人生欲乐的享受,有三件事必须了了分明:欲乐的对象与欲乐的享受;欲乐的恶果、危险、以及其它不如意处;从欲乐得解脱。

6. 佛说火每从所烧的燃料得名,因木柴而燃烧的火叫做柴火,因稻草而燃烧的火叫做稻草火。所以,识也是从使它生起的因缘得名。

7. 根据佛教哲学,所谓众生、个人及我,只是经常在变动著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综合。

8. 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永恒的、迟早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苦恼、不乐;这种变迁都包括在变易的苦中。

9. 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0. 佛教最反对愁惨、苦恼、悔罪、郁闷等心理状态,认为这些都是体证真理的障碍。

11. 佛曾经毫不含糊地宣称识蕴是依色、受、想、行四蕴而生起,不能离此四蕴而独存。

12. 根据大乘佛教哲学,识蕴分心、意、识三义。

13. 佛说:如果能客观地了知欲乐的享受为享受、它们的不如意为不如意、从欲乐得解脱为解脱,他们就可能确实而完全地了解感官享受的欲求。

14. 要想完全而客观地去了解人生,不可不计及生活中的乐趣、痛苦忧伤,以及从两者得解脱的三个不同方面。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15. 苦的观念可从三方面去审察:一般苦难的苦;由变易而生的苦;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

16. 佛说世间有苦难,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相反的,他承认居士和比丘都可以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乐趣。

17. 第三种由因缘和合生起的苦,却是第一圣谛中最重要、最具哲理的一面。

18. 佛先赞叹禅定之乐,后接著说这些喜乐是无常、苦、变易不居的。

19. 佛教艺术和建筑,佛教的寺院,从来不曾予人以阴森苦恼的印象,只有产生宁静安详的喜悦气氛。

20. 真正的佛教徒,是个最开心不过的人。他既无畏怖,也没有烦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