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48 7
在浩瀚的星空下,一颗璀璨的星辰悄然升起,它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这颗星辰,便是“星陨”的起点。
1. 天堂并不在外面天空的不同阶层当中,天堂就在我们的身内。
2. 所谓『法』就是自己(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外在之物)!
3. 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4.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 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5. 想让这世间提升或想要从心中来领悟正法的第一步就是:每一个人好好地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
6. 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7. 假若我们这样不断地观想,我们的心就会清净与柔和。这是个人生命中幸福、发展与繁荣以及人类社会中共同工作与生活的美丽诗篇。
8. 如果你讲话不讨人欢喜,即使你卖得很便宜也不会有顾客上门。
9.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10. 礼佛的花代表着微笑及快乐,因为花香代表不生气、不拉长脸,那我们脸就会像花一样漂亮。
11. 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可佩服的是精进。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12. 一个有觉悟了的人,他今天做功德今天就得到,今天持戒或禅修,今天就得到结果,通通都不须等到死后。
13. 圣者是超卓的,因为他善巧地修行、诚正地修行、为求解脱诸苦而修行而且如法修行超越了诸苦,这就是所谓的圣者或世尊
14.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5.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16. 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17.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18. 一个人即使拥有佛陀的法衣或指舍利,也不能说是见法及见佛,这是一个必须善加理解的道理。
19. 隆波通禅师于1939年5月14日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依照南传佛教的习俗,于22岁时出家为僧。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习并通达了上座部佛教教理。
20. 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21. 大多数佛教徒只相信并因循传统,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法。
22. 当内心生起苦恼时,我们不会抓到苦恼;当内心追求快乐时,我们会知道这不是正思惟,知道今天的快乐是明天的苦恼。
23. 我们都已修学佛法达到某种程度,应该都很看重佛法,但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并没有真正看重佛陀的教导,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看重外在的事物,都从外在来谈佛法。
24. 心观念处:以「心」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心只是心,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25. 天堂在心内,地狱在心内,涅槃也在心内。
26.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27. 如果我们真的看重佛陀的教导,哪怕我们只有一小撮人,我们必定可以让这世间向上提升,因为这一小撮人他们能够从自己内在心中来领悟正法。
28.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9. 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持续不断地看着自己的念头,不论你做什么事看书、写字、挖洞、割草或洗澡,都要一直看着自己的心。
30. 当我们心恢复平常的状态,身行与口说也会恢复平常的状态,这样的人就能称为有善德的人和有功德的人。
31. 正念:即忆念不失,也就是在做或想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觉知地知道它。
32. 受观念处:以「觉受」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觉受只是觉受,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也是非自非它。
33.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苦,它还是它自己本来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或不同。
34. 我们的责任是和受苦的病人有关,所以我们必须记得的是:要怀着一颗慈爱的心以及要了解这个世界及生命的真实本质。
35.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6.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7. 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
38. 中等烦恼是指我们心为境所困而不能清楚明见,这种叫做不知道的知道,或带有无明愚痴的寂静安祥。
39. 佛陀的教导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保护这个社会不致腐败及发臭。
40. 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41.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
42. 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即身、口、意的行为动作)就叫做『见我』。
43.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44. 当我们想到自己的苦以及我们是如何经历它们,就应该要了解别人的苦并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意即同病成知己、患难见真情。
45.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46.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47. 每一种修行:做功德、布施、持戒、止禅及观禅等,这些都是灭除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方法。
48. 佛陀教导我们:「行善就是善,做恶就是恶。」
49. 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0. 当每一个人都能尽一己之责,那工作就会全面的成功,不管任何方面都会有所进展。
51. 所谓禅修与见法,是要看见我们自己的念头,而不是看到光、色彩、或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