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33 6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银河”的璀璨星系,孕育着无数神秘的故事。今日,让我们揭开这神秘面纱的一角,一同探寻那遥远的星河传说。
1. 中道心如同砝码,可以让我们平衡而不致太过生气或贪婪,那是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
2. 因为就是无明才会生起人们造恶的元凶贪与瞋,所以佛陀强调我们必须要有觉、定、慧。
3. 正知:即了知,也就是在我们想事情的当下完全地了知它。
4. 法观念处:以法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法只是法,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既非我亦非它。
5. 佛陀从各种面向教导我们,但也教我们要避免邪道恶法,因为邪道与恶法是堕落和毁灭的肇端。
6.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7.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灭除「苦恼」及「苦恼根源」的方法,也就是要断除苦的原因。
8. 要用觉性好好地觉知它、感觉它,就像提起手时,感觉到它,这就是禅相;当念头生起时,知道并看见它,这就叫禅相。
9. 人们总是不了解真相,他们内心脆弱无法依止自心得到庇护,而依赖外在的鬼灵、天神等。
10. 假若我们有一颗肮脏的心,被污点给染污了,那我们的心就是腐败与恶臭的。
11. 变化和生灭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苦及无我,所以,不要随着情绪起哄,跟随着情绪只会引起苦恼。
12. 一般老师都倾向于教人闭着眼睛坐禅来使心平静下来,但实际上,佛陀是要我们在平日下决心准时正常上班以及正视自己职责等来教导禅定。
13. 谓的寂静是指心能自在无碍而且尽责地工作,这种中道的心可比喻为砝码、船锚或车子的煞车,能够时时保持我们的心在平衡的状态,不会让心随着高兴和不高兴的感觉而流转,这样的心是超越苦乐的,不会泥执于善恶好坏,而称之为中道或涅槃。
14. 果报现起的第一个原因是具有尽心尽力做好工作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要仁慈慷慨、善用知识与头脑、以及带一颗法心(Dhamma-mind)来工作。
15. 森林里的叶子就是指做功德、布施、持戒和练习止禅,而手中的叶子就是指观禅(内观禅修)。
16.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苦,它还是它自己本来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或不同。
17. 一个人想要生意好必须讲话要好听,而且还要做个牌子写上大大的字,高挂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看到,这样就会有效。
18. 自己是自己的依护,一个人无法依赖别人做庇护。
19. 出世间或超越情绪感受并不是指从此就远离世间不理人了,我们虽然不再受他人言语影响,超越了情绪感受,但还是可以听别人说话,不管他们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20. 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21. 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22. 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23. 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24. 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25. 所谓禅相是指心迹或心的表相,或可说是内心觉知到的东西。
26. 所谓见『法』不是看见佛、光明等外在的东西,而是要看见『我』、看见『自己』,而所谓的见『我』,也不是看见这个表相的色身,而是要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
27. 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28. 如果你讲话不讨人欢喜,即使你卖得很便宜也不会有顾客上门。
29. 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
30. 真正的定是要坚定我们的心,是要坚定地去工作。
31. 一个人即使拥有佛陀的法衣或指舍利,也不能说是见法及见佛,这是一个必须善加理解的道理。
32. 平常和寂静安祥是一样的,佛陀教导说没有比寂静安祥更高的喜乐。
33. 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34. 佛陀教导的是:当看见念头或当思惟的时候,放下念头并「保持觉性看着它」,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