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核心语录(第8部分)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00:33 6


1. 佛陀教导的是:当看见念头或当思惟的时候,放下念头并「保持觉性看着它」,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

2. 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即身、口、意的行为动作)就叫做『见我』。

3. 尊的圣弟子们是诚正的行道者,也就是老实修行不妄语、不未证言证、不自欺欺人不欺瞒自己、朋友或父母,并依着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诚正地修行。

4. 戒是断除粗重烦恼的工具,定是断除中等烦恼的工具,慧是断除微细烦恼的工具。

5.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

6. 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7. 假若我们这样不断地观想,我们的心就会清净与柔和。这是个人生命中幸福、发展与繁荣以及人类社会中共同工作与生活的美丽诗篇。

8. 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9. 所谓『法』就是自己(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外在之物)!

10. 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11. 森林里的叶子就是指做功德、布施、持戒和练习止禅,而手中的叶子就是指观禅(内观禅修)。

12.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13.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14.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15. 我们都已修学佛法达到某种程度,应该都很看重佛法,但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并没有真正看重佛陀的教导,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看重外在的事物,都从外在来谈佛法。

16. 修行中,粗重的烦恼就是指贪、瞋、痴、杂染、贪爱、执取及有意志的造作行为。

17.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18. 不能断除苦因的人就跟怕死的凡夫没两样,反之,如果有人能够灭苦,佛陀说这样的人就可称之为超越世间的人(即出世间圣者)。

19. 法观念处:以法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法只是法,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既非我亦非它。

20.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1. 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人生最大的罪过是杀生。人生最可恶的是*乱。

22.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3.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24.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5. 不管你正在想什么,都要跟随着内心生起的任何东西,要知道并且看见它。

26.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27.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28. 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29. 正知:即了知,也就是在我们想事情的当下完全地了知它。

30. 真实的果报或功德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光明与安祥。

31.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32.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33. 佛陀教导所有人要努力工作,然后要贫能安忍、富能谦卑。

34. 中道心如同砝码,可以让我们平衡而不致太过生气或贪婪,那是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

35.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6. 正念-正知,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清醒、觉醒、随时感知到自己。

37. 至于止禅,那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有所求心。

38. 带有觉知与智慧的寂静安祥,这种因为没有贪瞋痴,所以他们能知道和看见自己的心,并且能觉知到身、语、意的行为。

39. 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40.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41. 一般老师都倾向于教人闭着眼睛坐禅来使心平静下来,但实际上,佛陀是要我们在平日下决心准时正常上班以及正视自己职责等来教导禅定。

42. 心观念处:以「心」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心只是心,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43.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44.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45. 当我们想到自己的苦以及我们是如何经历它们,就应该要了解别人的苦并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意即同病成知己、患难见真情。

46. 所谓禅相是指心迹或心的表相,或可说是内心觉知到的东西。

47.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灭除「苦恼」及「苦恼根源」的方法,也就是要断除苦的原因。

48. 身观念处:即以「身体或身内」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身体只是身体,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49.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50. 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51. 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52.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53. 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54. 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赌博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勤俭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遇难不帮有事悔。动不三思临头悔,盲目草率错时悔。

55.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56. 圣者是超卓的,因为他善巧地修行、诚正地修行、为求解脱诸苦而修行而且如法修行超越了诸苦,这就是所谓的圣者或世尊

57. 大多数佛教徒只相信并因循传统,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法。

58. 人们总是不了解真相,他们内心脆弱无法依止自心得到庇护,而依赖外在的鬼灵、天神等。

59.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60. 佛陀的教导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保护这个社会不致腐败及发臭。

61. 变化和生灭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苦及无我,所以,不要随着情绪起哄,跟随着情绪只会引起苦恼。

62. 要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本来的寂静安祥是不能靠其他任何人帮忙的。

63. 如果你讲话不讨人欢喜,即使你卖得很便宜也不会有顾客上门。

64. 礼佛的花代表着微笑及快乐,因为花香代表不生气、不拉长脸,那我们脸就会像花一样漂亮。

65.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

66. 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67. 我们之所以要看见自心是为了要看到(明了)我们的心有时被念头抓住(即心陷入念头之中无法自拔)。一旦卷入念头之中,就会不停地增生扩散。

68. 贪瞋痴的念头就是「苦」!因而佛陀只教导「苦」的生起、「苦」的原因及「苦」的止灭。

69. 当每一个人都能尽一己之责,那工作就会全面的成功,不管任何方面都会有所进展。

70. 佛陀教导我们:「行善就是善,做恶就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