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佛学箴言精选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00:31 10


:一座屹立千年的雄伟巨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诉说着无数英勇壮丽的传说。在这篇篇章中,我们将一同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寻长城背后的故事。

1. 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2. 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

3. 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4. 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5. 学佛的修行不在于听闻了多少,而在于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有多少。说再多的佛法,如果没有落实到心行,只是停留在口耳上,那演到后来我还是我,佛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说通过修行来培养一种淡然的心境了。

6. 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7. 我看看书再看看自己——四肢健全,耳清目明,明明是个大好青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病人呢?原来,佛法所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织盛。这八苦,无论哪一个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心神不宁,会出现失眠、内分泌絮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如何没病?

8.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9.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力又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学佛也是如此。就像导师所说,“我说《道次第》,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也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学这部论。”

10. 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但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

11. 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

12. 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13.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

14. 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15. 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16. 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17. 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

18.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19.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20.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21. 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22. 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就没完没了地推动着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23. 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

24. 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

25. 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

26.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7. 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28. 不闻思经教也就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去指导你的人生,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还能相应吗

29. 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30. 因为一个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着自己,你的心量会越修越狭窄。所以,很多人虽然也修行,但烦恼妄想依然特别多。

31. 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

32. 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

33. 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

34. 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

35. 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36. 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

37. 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38. 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

39. 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

40. 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41.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

42. 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43. 佛陀说,,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

44. 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45. 因为心有种种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46.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

47. 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48. 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

49. 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50. 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心。具足正知正念、具足慈悲、惭愧等种种善行。

51.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

52.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

53. 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54. 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的经典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

55. 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

56. 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57. 一个人发心大,心胸就开阔,将来的成就就大。

58. 2019年4月13日 星期

59. 真正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放下。

60. 当我们以一颗恭敬心对待法师、对待法,我们对法师和法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对照佛菩萨的心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断除贪嗔痴,最后三毒痊愈,明心见性。

61. 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也许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会闭门造车、也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没有有次第、系统性地学习佛法,对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刻,领会也不够到位。

62.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3. 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样。

64. 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只求个人往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众生,心发得非常的小。

65. 我们要学会认识、观想自己是个病人。不断获得治疗的方案,具备智慧的观照而有能力从不健康的状态走出来,当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