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31 10
在这片浩瀚的宇宙中,隐藏着一个名为“20BE”的神秘世界。在这里,一切都以独特的方式存在着,仿佛是现实与梦境的交汇点。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一同探寻那令人向往的奇幻之旅。
1. 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暂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2. 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3. 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4.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5. 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6. 大义是说学佛之人从五湖四海聚集在寺院,为的是学佛成佛,成就的标准是心要空,无有妄念。
7. 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8. 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
9. 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10. 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
11. 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12.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
13. 欲发心做一位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比丘,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外,经过考验,就要求受三坛大戒,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佛教出家僧人,名为比丘。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隆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
14.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
15. 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暂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16. 悟无止境,能有所感悟,就是福报现前,佛缘成熟了。
17. 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18. 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19. 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20. 宽容法师1970年出生,陕西省扶风县人。父亲及伯父为佛教信徒。受其影响,遂立一心向佛之志。1987年12月8日机缘成熟,礼拜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因具有一定佛学基础,且聪慧、勤劳、好学,被常明大和尚收为侍者。1989年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后,入九华山佛学院学习,在已故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和尚座下领受法益。
21. 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22. 佛法的精髓靠的是以心传心,至诚感通,不是一个能摸得着的东西而能交给您的。等您修到能放下一份愚痴,增长一份智慧;熄灭一份烦恼,就能领悟一份讲经心法了。
23. 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24. 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25. 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26. 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
27. 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缚,通往生命的自由。
28. 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29. 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30. 若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31. 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32. 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33.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34. 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35. 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36. 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37. 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38.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39. 被众生附体是种因果,若自己念佛的心不够专,心的力量弱,而对方强,他就乘虚而入,附体做怪。只要至诚念佛,对方是抵不过佛力的。想让对方不来附体,通常的问题出在自己听经少,理不明;想念佛,心不专;怕对方,又想对方。如此,无论念什么经咒都难有感应。一定要真放下,才能真念佛。
40. 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41. 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