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9 22:19 8
教学设计:深入文本,优化教学策略》
1. 这一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
2. 教学重、难点:
3. 是呀,我们写文章,就要像说话一样,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实际想开去。(自己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身边的人是怎么过的,有哪些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等。)
5. ⑴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6.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7. 对,用一连串的问句,可以更畅快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发读者思考。
8.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
9.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10. (一)认知目标:
11. 朱自清
12. 谈话、导读。
13.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
14. 我们一起将这样的感受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15. 二、学文交流。
16. 《匆匆》一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7. 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情感更加强烈,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18.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你们一定会发现这篇课文读起来郎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其实它是有原因的。因为文中的词语有个特点,大家发现了吗?没错,就是使用大量叠词。
19.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20. 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试着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试着背诵。
21. ⑵出示课件:“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22. ⑴引读第四段。
23. 具体分析所任教班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
24. 师:我们的日子又是怎样过去的?谁来说一说?
25. 课后教学反思:
26. 三、内化延伸,总结全文
27. 学生自由读课文。
28. 同学们,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直接抒情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29. 三、精读课文,品悟全文
30.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31. 来,请你说说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哦,你从头涔涔、泪潸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里虚度了光阴,作者为虚度光阴而感到惋惜和自责。从茫茫然、赤裸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面对时光流逝感到怅然失措和无奈。
32. 二、检查预习,感受作者用词的魅力
33. 生问读,师答。那么作者是在虚度光阴吗?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回答。
34. 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35.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36.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37. 原来叠词中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滋味和情感呢。来,我们把这组叠词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38. 同学们,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都是使用了连串的问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39. 渐渐默默匆匆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40. (3)、生:我比较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是作者具体描写时间的脚步匆匆的,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也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1. 同学们,这篇文章除了这些叠词以外,还有6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的中间。书写“蒸”字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
42.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这一回,你们想怎么学?
43.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4. 同学们,把握生命中得分分秒秒吧,这样,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启示,
45.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请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试着从内容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说一说。
46.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7. 师:(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谁能结合书中的有关句子来说一说。
48. 师:课文中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我们准备怎么回答呢?
49. 三、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50.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51. 那时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2.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53.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54.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应该关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本文生成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教师应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差距。在预习的环节中,教师有必要对文本的有关背景作必要的介绍,在教学中,教师也应以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感悟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
55. 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谁愿意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呢,读出作者的惋惜之情。
56. 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全文,升华对时间的认识。
57.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58. b.我也喜欢这一句话,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59.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发现时间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溜走了,我们都浪费了许多时间,真是太可惜了。谁能把这部分读好?
60. 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61.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62. 同桌同学交流,教师参与。
63. 三、选择学法
64. 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65.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这份强烈的感情。
66.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你是否觉得这句话自相矛盾呢不,不矛盾我们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小时,这是时间的公平之处那为什么时间又是偏私的呢因为这些人随意浪费时间,任凭时间飞快地流逝,一天一事无成他抛弃了时间,时间也抛弃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时是短暂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时光,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他们用二十四小时做了平常人需要二十五小时,二十六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的二十四小时是漫长的
67.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让我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读,好吗?咱们一起读“过去的日子……”这一句,然后你们问,我来答,迅速看一看,弄清哪些句子该你读,准备好了吗?
68.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69.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70. (1)课文中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用“~~~~”划一划。
71. 嗯,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直击心灵的追问,表达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留恋不舍、对时光逝去的无奈。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不甘心于沉沦、不愿意虚度时光的的真实感情。
72. 如果说刚才那组叠词作者是说自己的,那么这一组叠词又是说什么呢?你从这组词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73. ⑵学生交流,抓住四个问句体悟写法。
74.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75. 同学们,我们来看,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作者都运用了一个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76.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那么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匆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77. ⑴个别读课文的第二段,看你能解决哪一个问题?
78. 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79.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环节的安排,学生认为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讲讲自己的理解;觉得是自己喜欢的句子,就谈谈为什么喜欢,并且通过朗读,学习作者遣词造句方法,让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
80. 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