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智慧语录》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01:18 7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未知的奥秘。而在这其中,“阿1B6C1F9D7E6BBC4DCEF8D3EFBEABD1A3BA33BE4D6C7BBDB3EFBCA17”这串神秘的数字,似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1. 惠能听得,也终于明白了五祖的苦心!目前的险境险过剃头,随时会有杀身之祸! 怎么逃,他心里也没有数。

2. 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 看,果然大慈大悲之人,这个时候还想着这个三天的师傅的安危!

4. 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5. 五祖有大智慧,有佛缘。他说南逃,就一定是的。回家乡去,那里自己最熟悉,易于藏匿。乡音又近,不至于在北方这边,一开口,便露馅了。

6. 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7.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8. 惠能听得明白。当下,慧能整了整破旧不堪的衣服,在禅房中,庄严肃穆地,伏地三跪九叩拜,向师傅行礼。

9. 佛祖指定的传人,居然是,而且就是这个黑面獠牙的南方文盲樵夫了。

10. 话是这么说的。若是神秀见性最好,自然别无异议,可以公开大方授衣钵袈裟给他,让他弘扬我佛法,光大我佛宗就是。

11. 要知道,老鼠不去猫窝里偷吃,不在猫爪子上拉屎,知道避开危险,正是它有佛性的证明。它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肉体与心灵上的烦恼,也想远离、消除这些烦恼。这种避苦趋乐、寻求解脱、向往平安、愉悦的心性,正是众生佛性的显现。这也就是说,老鼠本来具有佛性。

12. 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13. 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14. 佛祖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说,真正的佛是无相的,学佛之人不可执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们礼拜的应该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

15. 只管去做你的事,干你的事业,只要有乐趣有意义在里面。你该得到的必然能得到。世上的事很怪,百般求之而不得,无意求之却青鸟自来。该得到的你总能得到,不是你的求也不行,抢更不行。当然,坐等也不行。

16. 思无邪则心无累。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累,一切不系于心,心如不系之舟,随风而去,逐波而流。这是一种潇洒。

17. 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先保住性命再说吧。否则,神秀不动,其他人也会动你的。不但我保护不了你,只怕我自己也会成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至于以后,至于弘法,佛祖会安排的。”

18. 业障在你心中,我怎么能给你消得掉?若是你得了病,我能替你吃药吗?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19.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20. 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21.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2. 六祖慧能大师的偶子讲的便是无心,心动你才感觉到旗子在动。当面对种种诱惑时,如果你心中既无“树”亦无“台”,那么那些诱惑便不存在。当你感觉到诱惑时,实际上是你的心在动了。

23.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24. 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25. 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26. 躲不过,就说明自己不是佛祖选的那个人,一定是另有其人。

27. 而且,悟性比自己还高。下面,最重要的是,保住他的小命。以免命悬一线,重蹈达摩祖师的悲残结局。

28. 所以,他也经历了偈语选定后,又通过这三日三夜一番番考验,方才确定了。

29. 更要不得的是,惠能连和尚身份都不是,佛经又不熟,辩论起来,连这寺院里普通和尚也不一定能赢,哪能引经据典,怎么服众?

30. 很快到了第三天晚上,弘忍大师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他放心了,确认自己没有选择错误。这个獦獠之身,才是可造之材。

31. 说起来,这不是一份神圣而光荣的事业,而是充满了风险,要命的活啊。

32. 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33. 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34. “休要耽误事。我已传法与你,此间俗事已了。况且,我已无衣钵袈裟,只说传与了你,他们便不能拿我如何!你走得越快越远越好。他们拿不到衣钵袈裟,自不罢休,我便越安全。无论如何,此身皮囊,只是暂住。若油尽灯枯时、气数已尽不必烦忧。北方已尽成神秀之地。汝从南来,便往南归。当珍重。后会无期,后会有期!”

35. 在慧能人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便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并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36. 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37. 躲过了,我一定不负五祖,定弘扬佛法,光大佛教。救万民于苦难!

38. 弘忍大师说:“你连夜赶紧走吧。留下来的话,这里的众僧,会对你不利。他们都以神秀为首,早就公认他应接我衣钵,只是我不同意,这才拖得太久了。不想遇见了你,说明我的等待和寻找是值得的。”

39. 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40. 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41.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下一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我可以吃肉喝酒,但我心中依然有佛祖,依然坚守佛法。可是你们如果学我这样做,就会误入歧途,走入魔道。因为你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佛法,没有真正修行的境界,如果盲目模仿我的行为,就会迷失方向,走向错误的道路。这句话出自道济禅师(即济公活佛),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经典话语之一,也是该佛门禅语中最富争议和误解,甚至被邪见恶用最为严重的一句话。

42. 最古怪的事情诞生了:一个经文都不熟悉的文盲之人,偏偏悟到了佛理最高处。这个事实,让弘忍大师也震惊到了。

43. 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44. 他禁不住星目含泪,低下头,伏地低声哭泣着说道:

45. 六祖真身像是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六祖真身像供奉在六祖殿内,坐像通高80厘米,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六祖造像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夹_法塑造而成。

46. 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47. 如果五祖不说,怕自己就是无头苍蝇,乱撞。迟早被抓住,一刀抹了脖子,怕就成了孤魂野鬼,还谈什么佛祖?

48. 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49. 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现在广东省韶关市的南华寺六祖殿,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南约22公里。

50.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51. “自古弘法而有难,气若悬丝。我们的首祖菩提祖师便是被他的徒弟害了性命的。传到我师傅四祖,我也是得了衣钵木棉袈裟后,躲来这黄梅凭墓山上,许久之后才得以弘法。”

52. 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求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他,只求‘作佛’。”弘忍听后问道:“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非凡的志向让弘忍刮目相看。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甚欢

53. 于是,再拜叩别五祖弘忍。拿破旧衣物,包了木棉袈裟及衣钵,星夜启程,仓皇南逃!

54. 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55. 唐朝的慧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至今已历1000多年,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千古禅语。

56. 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57. 惠能其实是懂得意思,但说不出道理。象解数学作业,知道了结果,列不出方程,写不出论证过程。这方面,惠能欠缺太多了。

58. 五祖立马于夜幕下送惠能,带着佛界重宝—衣钵袈裟,连夜归去岭南。路线选择去经九江驿。那里有水路,一叶轻舟,顺流而下,赛过快马加鞭。

59. 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60. 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61. 这时的惠能,已经把弘忍大师视为佛了。从佛门地位,从弘忍大师的修为悟性,从其弘法成就,以及目前为弘法选自己为衣钵传人,足以证明,眼前这老僧,已然成佛!

62. 有人或者要说了,这两个糊涂蛋,这个时候还讲糊涂话?

63. 因此,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外物,不是“旗”也不是“风”,而是我们自己的态度与反应,即“心”。生活中有一种人,不愿看到别人的成功,没有勇气接受自已的失败,最后将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认为“别人讨厌我”,别人有偏见,从而自暴自弃,不肯努力。这也是由“心动”而认为“旗动”。这还有一种人是过度反应,旗未动心已动,旗小动心则大动。这都是病态人格。

64. 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65. 大家会说,五祖不是公选吗?这师傅选徒弟,天经地义啊,为什么要偷偷的呢?不是说好了,要“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吗?

66. 而自己,若有命在,以后也将成为自己要修成的佛。只是这佛难,不知道能躲过躲不过。

67. 有一桩著名的禅门公案。印宗法师在寺内讲经,幡旗在风中摆动。一个和尚说“风在吹动了。”另一个和尚说“旗子在动了。”而六祖慧能大师却说“不是风动,不是旗动,而是心动。”慧能大师原姓卢唐朝时范阳(今河北省怀来、永清一带)人氏,其父被贬谪岭南,他随父亲迁居到南海县(今广州一带)家境贫寒,卖柴为生。24岁时拜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一个偈子,由此来确定谁作禅宗第六代祖师,当时五祖门下最有希望成为六祖的是神秀上座教授,他写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在碓房碓米的慧能对六祖宝座没有一点觊觎之心,只是随口吟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却由此看出了他已经悟得大法,便把衣钵传授给他,由此慧能成了六祖。

68. 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69. 但是,五祖早就说了,凭那一偈之试,就定传钵之人。现在,应该是要揭晓答案了。可是,怎么能够说传给这伙夫?

70. 倘若一知道生变,岂不是大祸临头!到时候就不要说成佛。怕的是还未进佛门就成邺城冤魂了!

71. 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72. 比如:弘忍为惠能说法,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哦,原来我领会的,佛祖《金刚经》上早就讲了。

73. 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74. 现在,没有动静,不是没有危险。是因为这三天,只有五祖和惠能两个人密室密谈。传衣钵袈裟的事情,尚无人知晓。别人,尤其是神秀,即使猜得到,也还在静观其变!

75. 只怕话一出口,众人都顾不上什么五世佛祖六世佛祖,直接就欺师灭祖,就把他这刚刚私下认的师徒俩个生吞活剥了!

76. “师傅,倘若我走了,师傅却待如何?怎可让佛替我受苦受难。我不能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