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1:18 5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名为“20世纪末”的神秘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无数的故事在此交织,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时代的序幕,一同踏上这段波澜壮阔的旅程。
1. 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2.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3. 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南先生有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将离川的惘怅,还是哀民生之多艰,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禅语,或许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4. 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5.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6.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 工商 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于社会与大众。
7. 杜继文在《中国禅宗通史》358页提出:文偃当时的反对僧人行脚,是“因为流动,不但影响治安,对于自给的农业经济,也是一种破坏。总在这里,令人安居乐土,也是一种修养,可以使人省却许多心思……”其实,禅宗的放下一切,杜绝情识心思,并不见得就是要僧人安于现状,不作禅修,而恰恰是要求学人通过一段艰难的心性修持,去掉一切执着,放下一切分别心理,从而彻见自家本来面目。解脱的禅宗并非完全是为统治者的治国平天下服务的,它主要体现在禅者自身的心性的解脱上面。诚然,能够以自身心性的解脱为鹄的的禅者,也不会与统治者发生任何冲突,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帝王家的事情,也就不会给统治者带来任何的副面的影响,更不会去抢夺统治者的江山社稷了。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以禅者结集过的造反,倒是以净土信仰为旗号的“白莲教”还真造过反。但因为禅宗比较强调自身的心性解脱,比较注重禅者自身修持的主动性,因而就显得不如净土信仰那样听话,以故屡遭统治者的钳制。加之禅门中的僧人素质每况愈下,那种隋唐时期的“大乘气象”也就逐渐地成为了历史的过去了,到了后世,人主每每干预禅宗,加之异族统治者不断地对禅宗加以摧残,因而使得这一富有优良传统的大乘教法日益凋零。如果因为禅宗的每况愈下而责怪禅法不对中土众生的根机,乃至怀疑禅法的殊胜性,动辄言今天的众生不如前代,因而禅宗不宜在当今弘扬了,那将是极其错误的。为此,笔者不管教内外如何地对禅法怀疑,甚至反对,也将矢志不渝地朝这条道走下去,以期使禅法能够在今天重显异彩,为此而尽一分微薄的力量。
8.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9.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时正值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教诲,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后,南先生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
10. 综上所述,文偃禅师是岭南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高僧。他创立的云门宗,提高了岭南佛教的地位,丰富了中国佛教思想;他创建的云门寺今天仍是海内外佛教弟子朝拜的圣地。文偃禅师堪称岭南佛教史上仅次于惠能的一代佛教宗师。因此,笔者建议,在正在筹建的南粤先贤馆中,应该有文偃禅师的位置 。
11.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其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 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许是由于南先生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在此期间,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南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先生传授了显秘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付南先生。
12.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13. 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列反响。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 医学 学术成果,对数千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 经验 ,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
14.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仅靠 雨水 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于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15.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16.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7. ,文偃倦于延接,为清心修炼佛法,上奏南汉王,要求离开灵树寺,另建寺院。在高祖刘岩的支持下,文偃在今乳源县云门山创建云门寺,历时五年,寺院建成,高祖赐额“光泰禅院”。据《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实性碑并序》记载,禅院“四周云合,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鳞差。邃壑幽泉,挫暑月而寒生户牖;乔松修竹,冒香风而韵杂宫商。近三十来秋,不减半千之众,岁纳地方之供,日丰得积之厨。有殊舍卫之城,何异灵山之院。”[27]可见寺院规模宏大,丛林幽静,可谓是南汉的第一大禅院。
18. 云门寺自创建以后,历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修葺。但至民国时期,再度衰落。1943年冬,一代圣僧虚云来到云门寺,以104岁高龄,重荷中兴偃祖道场之重任。经九年的艰苦经营,终于恢复了古刹宏观。总计建成殿、堂、阁、楼、库、寮等180余间,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连放生池及碓房、海会塔,共占地面积约20余亩。从此,十方僧众云集,宗风大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佛教界遭到巨大冲击,云门寺也不能幸免于难。直至1983年4月才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对外开放。在北京佛学院任教的佛源法师,担起了复兴云门寺的重任,历时八年,在各界信众的大力支持下,修复了云门宗祖庭。今天,云门寺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19. 不久,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于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虽身居五浊陋室,仍每每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前者探寻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门、悟证真空妙有的一部奇书,更是抱本修行、闭关悟道、直至证果均须臾不可离身的修持指南。后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个人生 思想哲学 问题,堪称佛门唯识学宝典。楞伽印心,禅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验证学人是否开悟。在此困顿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书多为稻粱谋以煮字疗饥,但先生自奉甚俭,恬淡为乐,虽有在陈之厄,仍安贫乐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导,以弘扬大法。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令人有米为炊,免于饥馑,如此嘉言善行,亦不胜枚举云。
20.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21.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22. 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23. 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基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作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为了超越欲望的束缚,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性欲望,佛教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觉悟成佛。佛学中有般若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典,而所谓般若,即是菩提智慧,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如六祖《坛经》云:“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而《金刚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当然,“心”的含义很广,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所谓“五毒”贪嗔痴慢疑即是,而贪为五毒之首。又如《心经》谈色空,虽然说得十分抽象,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文章。其“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心外无物”,从而达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目的。因此,修行即修心。六祖所谓“心动”即是此意。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宗教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洁、明尧译,P14,虚云印经功德藏;)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4.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25.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26.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27. 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28.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29. 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30. 南先生初莅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适逢时变,加之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于困顿。然先生未加责怪,反于友人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境况: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31. 其实万物都在变。事情都在发展。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该做的事情要做。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32. 文偃反对盲目行脚游方,强调佛法就在身边,这种思想,包含了安于目前、保身安命的处世哲学,这正好迎合了南汉刘氏保境息民的统治思想。云门宗的独特禅法,也引得了南汉王刘氏钦崇。高祖、中宗十分信敬文偃,给予最高的礼遇。乾亨二年(
33.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34. 文偃被两代南汉王诏入内宫说法,不仅扩大了云门宗的影响,更赢得了南汉王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佛教几乎成了南汉的国教,从而促进了佛教在岭南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南汉时期,广东各地新建的佛寺有45所,尤其是南汉都城兴王府(今广州),新建佛寺为全省各地之冠,仅后主刘就建有28所。 “二十八寺,列布四方,伪刘所建,上应二十八宿,尚大半无恙。”皇族内部对佛教也十分崇信,甚至有皇族女子出家为尼。《大明一统志》称:“净慧寺在府城西,南汉宗女于此为尼,建千佛塔。”《舆地纪胜》称:“净慧寺,刘氏长寿寺也。”可见,南汉时,净慧寺(今六榕寺)改为长寿寺,作为刘氏皇族女子静修之处。朝廷还大力支持寺院广置寺产,史载,有一位公主赐给韶州中兴寺庄田一次就达3000多亩。在刘氏的大力倡导下,广东各地建佛塔,舍庄田,蔚然成风。粤北曲江为禅宗发祥地,“名山秀水,膏田沃野,率归于浮屠氏。”僧竟钦在韶州双峰山创兴福寺,“数十里广置田庄”。[22]潮阳灵山寺自唐后期起不断获得洪氏的施予,仅白龙、大有年间,洪宗启之妻林氏就舍田900亩。[23]至南汉时,灵山拥有庄园7所,良田4590亩。[24]从今天留存下来的广东省内的佛门文物来看,有许多是南汉的遗物。如存于今韶州南华寺的南汉铁钟,铸造于南汉大宝七年(
35.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36. 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37.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38. 协会会务繁忙,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 企业管理 ,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 幽默 ,侃侃而谈,听众每有所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39. 1993年农历正月 初
40. 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41. 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2.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43. 2006年8月4日,南先生为《文汇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讲座又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的主题演讲,对当今新闻与出版业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一个人生目标,要为社会负起责任来,新闻出版不应称为媒体,而应是文化先驱。他强调出版应有精品意识,但得流传不在多,而 教育 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标也没 办法 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讲中,先生鼓励现代人要读历史,要独具慧眼,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要对社会多些善意的建议,他指出,恶意的批评很容易,善意的建议很难,可行的建议就更不容易。先生长达四个小时的讲演,令与会二百余位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人士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人人皆感如饮醍醐。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国学大师,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44.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45. 文偃名冠岭南,闻风前来云门寺学禅者不可胜计。据《云门山志》记载:“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依止者恒逾半千”。《匡真大师行录》说:“师自衡踞祖域凡二纪有半,风流四表,大弘法化,禅徒凑集,登门入室者,莫可胜计。”[28]文偃在粤说法30年,常年听法者不下千人。文偃得法弟子,虽然各种佛教资料记载有异,但很可能有一百余人。据史料记载,获得南汉政权赏赐的云门宗弟子就有一百余人。“其诸上足门人常厚等四十余人,各是章衣师号,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老;在京小师悟明大师都监内诸寺;赐紫常一等六十余人,或典谋法教,或领袖沙门。”[29]由此可见,云门道场之盛,堪为岭南之首,即使在当时国内也属罕见。南汉时,云门寺堪称岭南佛教的中心。
46. 对于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更是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对当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47.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8. 三年闭关阅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
49.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50. 不苦就不是人生。
51. 2005年9月28日,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 纪念日 ,这天,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 成功 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话题仍是中华传统文化。演讲中,先生口若悬河,诙谐幽默,既深入浅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辟地指出,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叫事业,其中,事业的定义在《易经系传》里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在座的工商界老板生意做的很好,赚钱很多,要讲事业那还差得很远。对先生鞭辟入里的论述,与会工商巨子赞不绝口,都说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么叫事业。一位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感慨道:我是负责光彩事业的,查过《辞海》,竟然找不到事业这个词。今天听南先生讲中国文化,才幡然大悟。
52.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53.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先生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此次禅修活动,即是南先生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对于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 祝贺 ,中共厦门、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与此同时,南先生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54. 五宗之中,唯有云门宗形成于岭南。岭南是禅宗南宗的发源地。禅宗南宗后来迅速向北传播,取得禅宗的正统地位,并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之一。由禅宗繁衍出来的五宗之中,独有文偃创立的云门宗是在岭南形成的,这对于岭南佛教发展史来说,其意义自然十分重要。文偃得法弟子,据《禅灯世谱》统计共87人,《景德传灯录》所载为61人,《五灯会元》所载为76人。而据《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并序》及《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碑铭并序》,则得法弟子有百余人。这些弟子,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西、江苏、湖北、四川、安徽、陕西、山西等地。一时,云门宗成为与北方临济宗相抗衡的大宗。可以说,文偃使岭南在中国佛教史上保持了重要的一席。
55.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56.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57.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58. 从唐末至五代十国,禅宗进入五宗迭兴,相继盛行时期。五宗以形成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临济宗发源于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由义玄创始,主要流传于北方。沩仰宗是先后由灵v、慧寂师徒二人创立的,发源地在潭州(治所在今长沙)的沩山和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在唐后期曾在湖南、江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传播。曹洞宗奉洞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东北)良价为祖师,其弟子本寂在抚州荷玉山(后改曹山,在今江西宜黄县北)光扬宗门,使此派禅法盛行于世。云门宗以韶州云门山为根据地,盛行于岭南,并流传到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法眼宗创始人为文益,先在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市西)曹山崇寿院传法,后被南唐中主李景迎到金陵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