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虚云大师精辟语录集锦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01:18 5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220BE”的星球正以其独特的光芒,揭开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未知的宇宙之谜。这颗星球,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诉说着它古老而悠长的传说……

1.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在明月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

2. 禅之所以异于教者,以前者是无心之观,后者是有心之观。

3. 文偃反对盲目行脚游方,强调佛法就在身边,这种思想,包含了安于目前、保身安命的处世哲学,这正好迎合了南汉刘氏保境息民的统治思想。云门宗的独特禅法,也引得了南汉王刘氏钦崇。高祖、中宗十分信敬文偃,给予最高的礼遇。乾亨二年(

4. 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5.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于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殚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

6. 南先生初莅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适逢时变,加之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于困顿。然先生未加责怪,反于友人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境况: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7. 从唐末至五代十国,禅宗进入五宗迭兴,相继盛行时期。五宗以形成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临济宗发源于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由义玄创始,主要流传于北方。沩仰宗是先后由灵v、慧寂师徒二人创立的,发源地在潭州(治所在今长沙)的沩山和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在唐后期曾在湖南、江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传播。曹洞宗奉洞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东北)良价为祖师,其弟子本寂在抚州荷玉山(后改曹山,在今江西宜黄县北)光扬宗门,使此派禅法盛行于世。云门宗以韶州云门山为根据地,盛行于岭南,并流传到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法眼宗创始人为文益,先在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市西)曹山崇寿院传法,后被南唐中主李景迎到金陵传法。

8.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9. 听到侍者如此问答,石榴禅师拍掌赞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10.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11.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

12. 对于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更是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对当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13. ,高祖命韶州刺史何希范按禅林规范,请文偃住持灵树寺,当即“授予章服”;次年,又请他至韶州“为军民开堂”。文偃还先后两次被高祖刘岩、中宗刘晟请入宫中说法。大有十一年(

14. 杜继文在《中国禅宗通史》358页提出:文偃当时的反对僧人行脚,是“因为流动,不但影响治安,对于自给的农业经济,也是一种破坏。总在这里,令人安居乐土,也是一种修养,可以使人省却许多心思……”其实,禅宗的放下一切,杜绝情识心思,并不见得就是要僧人安于现状,不作禅修,而恰恰是要求学人通过一段艰难的心性修持,去掉一切执着,放下一切分别心理,从而彻见自家本来面目。解脱的禅宗并非完全是为统治者的治国平天下服务的,它主要体现在禅者自身的心性的解脱上面。诚然,能够以自身心性的解脱为鹄的的禅者,也不会与统治者发生任何冲突,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帝王家的事情,也就不会给统治者带来任何的副面的影响,更不会去抢夺统治者的江山社稷了。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以禅者结集过的造反,倒是以净土信仰为旗号的“白莲教”还真造过反。但因为禅宗比较强调自身的心性解脱,比较注重禅者自身修持的主动性,因而就显得不如净土信仰那样听话,以故屡遭统治者的钳制。加之禅门中的僧人素质每况愈下,那种隋唐时期的“大乘气象”也就逐渐地成为了历史的过去了,到了后世,人主每每干预禅宗,加之异族统治者不断地对禅宗加以摧残,因而使得这一富有优良传统的大乘教法日益凋零。如果因为禅宗的每况愈下而责怪禅法不对中土众生的根机,乃至怀疑禅法的殊胜性,动辄言今天的众生不如前代,因而禅宗不宜在当今弘扬了,那将是极其错误的。为此,笔者不管教内外如何地对禅法怀疑,甚至反对,也将矢志不渝地朝这条道走下去,以期使禅法能够在今天重显异彩,为此而尽一分微薄的力量。

15. 佛祖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弟子答不上来。佛祖答:“将它放回大海里。”其禅意是: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正是:滴水亦可贵,生命能永恒。回归大海去,幸福在共存。

16. 文偃先在灵树寺说法约8年,后在云门寺说法约22年,合计在粤弘法约30年。他的佛学思想有独到之处,他接引学人的禅法更是别树一帜,从而形成独立宗派,世人称之为云门宗,因其弘法基地在云门寺而得名。

17. 对禅语的理解,贵在一个“悟”字,或若有所思,或似懂非懂,关键是“投机合契”: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禅道的使命就是引导人生的大彻大悟。

18.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19. 如无别则处处是树倒藤枯,相随来也,若有别,则时时是相随来了,而树倒藤枯。

20. ,厦门南普陀寺的 节日 气氛比往常更浓烈,许多大陆人士从各地纷纷赶来,还有不少人士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专程前往,参加这里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实践活动,其中包括括薇阁中小学董事长李传洪、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李登辉担任总统时的办公室主任苏志诚、立法院王金平、以及后来菲名蜚名中外的篆刻艺术大师刘兴、著名作家叶曼(《世间情》一书作者)。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此次禅修活动的主持人南怀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的再三邀请下,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21. 文偃的佛学思想,强调自悟自修,反对盲目搜求公案语录。他把记诵别人语录的人称为“掠虚汉”,斥之为“食人脓唾”,认为此举无益于达到解脱。他说:“若问佛法二字,东西南北,七纵八横,朝到西天,暮归唐土。虽然如此,向后不得错举。”[9]“弹指謦咳,扬眉瞬目,拈槌竖拂,或即圆相,尽是撩搭索。佛法两字未曾道着,道着即撒屎撒尿。”[10]在文偃看来,佛法横贯东西,显现于各处,很难用语言表达,即使借助于眼神、动作和符号来表示佛法,启示觉悟之道,也相差甚远。文偃认为,佛法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他说:“微尘诸佛在你舌尖上,三藏圣教在你脚跟底。”“除却著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什么事?无端起得如许多般妄想作什么?”[11]这些机缘回答,都是文偃向学人阐释一切现成,即事而真的宗旨,启示学人:解脱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应当在觉悟自性上用力。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反对盲目行脚游方。“游洲猎县,横担拄杖,一千里二千里走,这边经冬,那边过夏,好山好水,堪取性多斋供,易得衣钵。苦屈苦屈!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如此行脚,有什么利益?!”[12]解脱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周围,何必东奔西跑呢。“总在这里”,是文偃说法经常用到的话,也是他表达佛法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一思想的特殊禅语。如,有一次,弟子问他佛法,他说:“微尘刹土,三世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尽在柱杖头上说法,神通变现,声应十方,一任纵横”,并起身以杖划地说:“总在这里”。又如:“乾坤大地,微尘诸佛,总在里许”;等等。[13]

22. ,高170厘米,口径95厘米,重863公斤。龙钮,钟身浑圆厚重,纹饰简单朴实,具有唐代遗风。[25]又如光孝寺东西铁塔,分别铸于南汉大宝六年(

23. 综上所述,文偃禅师是岭南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高僧。他创立的云门宗,提高了岭南佛教的地位,丰富了中国佛教思想;他创建的云门寺今天仍是海内外佛教弟子朝拜的圣地。文偃禅师堪称岭南佛教史上仅次于惠能的一代佛教宗师。因此,笔者建议,在正在筹建的南粤先贤馆中,应该有文偃禅师的位置 。

24. “背心以求心,面南而望北。”所谓反常合道,可以殊途同归,相反相成。“大智若愚”、“以屈求伸”,这是启悟我们以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25.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

26. 南先生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于江西庐山天池寺结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

27. 南先生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 热点 ,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 政治 ,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28. 石榴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29.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 工商 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于社会与大众。

30. 什么是无明?无明产生于愚昧,它是对佛法真理的错误认知,也是诱发贪嗔痴的根源。我们往往被愤怒、抑郁、烦扰等不良外力所压迫,如无明之火等就源于无明。

31. 道生一,禅道之中的“一”是独特的哲学,或宏微合

32. 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头,酒肆淫坊,都是办道处所,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如明镜照万象,不迎不拒,就与道相应。

33. 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34. 只要信心坚固,一门深入,处处皆可修行,处处都是道场。

35.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36. ,刚即位的中宗又诏文偃入内殿,供养月余,赐六铢衣及香药、绢、钱等,“预赐塔院额曰为瑞云之院、宝光之塔”。[17]文偃甚至在身后也得到了南汉君主的荣宠。大宝六年963),后主刘迎请文偃法身入京,在秘殿供养一月有余,并允许群僚士庶、四海蕃商前来瞻礼,当时盛况空前。后主还赐云门寺名“大觉禅寺”,“赠文偃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封号。文偃法身“七宝装龛,六铢裁服,颁赐所厚,今古难伦。”圣泽之优隆,甚至胜于在世之时。

37. 归宗智常禅师有一个弟子,法名叫灵训。他很有慧心,也聪明伶俐,心思奇快。归宗智常非常喜欢他,一直希望他继承佛法,使禅门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但是,也正因为灵训和尚领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参念天下之心。在一个冬天,他看到大雪纷纷扬扬,天地一下子陷入白色之中。这寂寥的气氛中,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要独自下山,云游四方,参学天下。他就去向归宗智常禅师告辞,说了自己的想法。归宗禅师问他:“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四海云游,处处是家。”“好!你在我这里参禅了十几年了,就要走了,在这最后的时间我再向你说点佛法真意吧。你收拾好了行李,再来找我吧。”灵训和尚就回去收拾行李,不一会提着行李到方丈室的门外。他将行李放在门外,进去拜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面来。”等灵训和尚走到面前时,他就说:“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38.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39. 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歧见,先生挥如椽巨笔,写出《禅宗与道家》一书,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40. 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

41.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仅靠 雨水 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于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