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1:18 5
在浩瀚的星空下,一颗孤独的星星默默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这颗星星,便是传说中“北斗七宿”的守护者——北斗星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颗星辰,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
1.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2. 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与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i宝的无伪信心与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3. 星云大师说,他一生遭到无数误解,他看报,别人说:和尚也看报?他写字,别人惊讶:和尚也用钢笔?他看时间,别人不满:和尚也带手表?他去讲法,刚刚从车上下来,就听见人群惊讶声:和尚居然坐汽车?星云大师不得不说话,他说:拜托,我要走着来,一个星期也走不到……所谓人生,就是误解途中的坚忍。
4. 勿以恶加人,但当自治心。《佛说华手经》卷六
5. 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
6. 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7. 又见于宋《传法正宗记卷第一》、《五灯会元卷第一》、元《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一》、《释氏稽古略》、明《指月录》、清《五灯全书卷第一》。
8.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9. 一位哲人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理想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怀揣理想,人生便可轻舞飞扬。
10. 你只要让自己的心萌动着活力,让自己行动起来,自然会得到许多全新的体验,因而对生命和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并感到由衷的幸福。这便是修心的意义所在。
11. 百态之世存百态之人,人即有百态,世也便需百态,又何分苦海与岸,出世入世。人之生来,历百难而成,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树,便需历百态而成百态,喜则喜矣,悲则悲矣,痛则痛矣,乐则乐矣。一味无欲便树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气。
12. 我们以为自己淡定,其实内心狂躁;我们以为自己合群,其 实非常另类;我们以为自己成功,其实已经失败;我们以为自己高 尚,其实灵魂龌龊;因为这无数个以为,遮蔽了内省的目光,我们常 常误读自己;因为这无数个以为,扰乱了向外的视线,我们总是难以 善待别人。
13. 一个人如果连对手都没有,是寂寞而可悲的;一个人如果树敌太多,是 可悲而寂寞的。
14. 一切机缘悉观察,先护彼意令无诤。普示众生安隐处,此方便者所行道。《华严经》卷二十,十行品
15. 身累,是一种充实;心累,是一种空虚。无论是主动地追求,还是生活所迫,劳累都是为目标奋斗的结果。有目标并为之奋斗,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充实。不管是生活的重压,还是心的迷失,心累都是因为心无所依,这便是一种空虚。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永远给自己一个目标,无论大小,让心能展翅飞翔。
16. 有些人就算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愿意下决心改正,这就是隐藏在我们心里最恶毒、对我们伤害最大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我们无法管理它,也从来没想过要控制它。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起努力从反省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做起,慢慢影响周围的人群。
17. 为生活而工作,人生不快乐;为工作而生活,才是人生的真价值。
18. 淡泊者须有云水气度松柏精神,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繁华所诱,从从容容,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灵空调。
19. 此偈可见于宋朝《景德传灯录·卷一》,内载:释迦牟尼佛‘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辅佐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20. 你唯一的皈依处就是你的善心、悲心、饶益他人的心念、菩提心。如果你皈依这些、修持这些,无论你多忙(就算无法做好几个小时的禅坐、祈愿、念佛、拜忏等),无论现在或未来世,都不会因丧失良机而感到后悔,都会因皈依菩提心而得到安乐。
21.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22. 艺术并非起源于贵族,而是起源于大众。"公共"是艺术的固有属性,艺术如果失去了"公共",就很难成为最优秀的艺术。
23. [天天禅语]能付出的人生,最快乐也最踏实。
24.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25.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26.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27. 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人,不想要那么多的负担。不想经历大喜大悲,不愿背负太多期盼,想让生活变得简单,想让自己随遇而安,偶尔悄悄幻想,偶尔浅浅浪漫。可是太多时候,还是只能,承受负担,独自坚强。在这个匆忙的世界,没人有时间照顾你。你若不坚强,谁替你勇敢?
28. 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盘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29. 而关于‘有’、‘无’之见,黄檗禅师亦有一次对大众开示:‘法无凡圣。法本不有(法本法无法),莫作无见;法本不无(无法法亦法),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故而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此语亦颇能做为此偈的注脚。
30. 改变自己、净化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净化别人。
31. 不同情况的人,内心的感受不一样,有的是苦,有的是乐。
32. 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直、善良和自信的心,有我们毕生受用不尽 的宝藏,做到了这些,你便比任何人都幸福了。
33. 真正无误了解空性的人是很清净快乐的,没有人比他更幸福。所以我们要一心一意的学好中观。
34.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35. 僧问黄檗禅师:‘六祖不识文字,无法看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神秀上座是五百禅子中的首座,身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部经论,五祖为何不传衣给他呢?’黄檗禅师回答:‘因为神秀上座有心求法,是有为法,以为所修所证将有所得也。而六祖当时只是默契于心,了悟如来甚深意,所以五祖付法与他。’接着即云 :‘你不是晓得释迦牟尼佛有偈语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吗?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
36.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唐)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37.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38. 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39. 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40.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41.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2. 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南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
43. 思念礼供如来力,普覆我等有情众;诸法增益人天需,无子痛苦常远离;不舍菩提长善法,二障消除人天乐;远离暗冥魔害敌,供养怙主无恼害;速得禅定陀罗尼,习得胜慧消恶习。愿我临欲命终时,生彼净土莲花中;福智功德悉圆满,妙如光音王如来,得蒙授记愿欢喜。
44.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5. 其实人孤独时,渴望的只是一份陪伴;心脆弱时,需要的仅是一种懂得。真正的感情,其实都珍藏在每个人的心间。彼此因相知而自然靠近,因默契而无语传情。
46.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47. 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48. 《传心法要》乃黄檗希运禅师语录。禅师幼年出家,后四处云游参禅,终于大开圆解,为百丈怀海所印证,然后在黄檗山大弘禅法,其弟子临济义玄创立临济宗,临济禅法后传到日本、高丽、越南,今天乃至遍及世界各地,使佛门心法名扬天下、历久不衰,实为黄檗大师之杰出贡献。唐朝名相裴休对禅师极为敬重,并亲炙教席聆听妙语,经耳濡目染受到无穷教益,后虔敬辑录禅师深邃言教,即今之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9. 出自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人追求外在的境界,而修行者则注重内心的修炼。凡人追求外在的境界可能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而道人则注重修炼内心,超越境界的束缚。心境双忘则是指修行者要放下对外在境界和内心的执着,达到超越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门。
50.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51. 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52. 以无护为方便圆满戒度,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53. 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54. 修行即是净化心灵的过程,能做到内心完全没有杂质、不造作,我们便抵达了没有痛苦循环轮转的彼岸,而永享快乐安静的寂静之境。
55. 喧闹中的孤单,要么是一种真孤独,要么是一种真宁静。
56. 心中有善念,吉神随之来;心中有恶念,恶鬼随之来。明白这一点便可以差使鬼神。
57. 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
58. 如虫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着于*欲,盖此亦虫伦。《出曜经》
59. 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虽然人生命的时间才几十年,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短暂的生命,来完成具有无限价值的事业。
60. 懂得惜福,就会造福;真正造福的人,才是真富有。
61. 事不要做绝,话不能说满。做事留些余地,说话适可而止, 不是照顾对方,而是照顾自己。月落日升,山重水复,河东河西,沧 海桑田,风水总是轮流转,人生何处不碰面?昨日的高官大贾,明天 的白丁穷户;他年的破落柴扉,今朝的琼楼玉宇。
62.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维摩经》卷下,菩萨行品
63. 一个智者是不会想着自己而是想着如何利益别人,如何使自己的愿力变得更强大,这样的修行只会走向成功,走向解脱,以自己证悟的智慧来觉受和证解对境界运用,使一切境界都能够转为道用都能够使其是菩提路上的助缘。
64.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以简明的翻译如下:‘法本法无法’,一切万法虽名为‘法’,然其本来面目实是无有一法可立。‘无法法亦法’,虽实无一法可立,却又不妨碍森然万法之因果运转。‘今付无法时’,如今在教导、付与这‘一法不立’的‘无’法之际,或许又以为真有一个所谓的‘「无」法’。‘法法何曾法’,须知万法从来不曾有一可立之法,又何曾会有一个‘「无」法’的法呢!
65. 每个众生都具佛性,然而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遮住,就像太阳被乌云遮住一般。只有通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将自己的本能发挥出来,将如同太阳一般的佛性展现出来。成佛并不是说我们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也不是得到一些没有得到过的东西,而是我们心中原有的潜能全然的显露,也是我们的心彻底清净。
66. 随着这清远的旋律,我仿佛拨开云雾见月明,顿然了悟,放下了执念,与你在这个五月挥手告别,告别曾经爱过的你,告别曾经怨过的你,从此云水禅心,心驻深山禅林,在飘渺的凡尘,找觅了一份清浅。
67. 真正灵魂意义上的朋友超越爱情。爱情到底是小格局的感情。好到老还如初的朋友,多久不见如同初见,每日相见仍然挂念。现在交朋友的标准几乎只剩一个:善良,有情义。而你,从始至终都是。
68.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69. 而唐朝《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亦记有公案如下:
70. 修行就是要自己身口意的恶的行为要改善为善的行为。这就叫做修行!
71.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72. 问:‘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首偈子如何解释?其主要意涵为何?出处为何?谢谢法师,阿弥陀佛!
73. 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
74. 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心一旦被自己封闭起来,我们自身的发展也就被限制了。所以,遇到不平之事或遭受苦难时,最重要的是放开自己的心,原谅外界的伤害,原谅生命的起伏,原谅自己。
75.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76. 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没有一个故事是孤立的,它们有时在拐角相遇,有时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
77. 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干世界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不顺心,会有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问题,但人生就是这样,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一切都平平稳稳、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向往。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我们如果能够泅渡内心的冰河,抛下苦闷,坚信自己的能力,让生命的内在充满意义,就一定能够化解与消释所有的困难与不幸,我们的生命之旅就会更加顺畅,我们的人生也会更加开阔。
78. 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
79.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