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5 05:05 6
在的扉页上,一盏昏黄的灯光下,一页泛黄的日记静静铺开,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家庭之痛,是心灵深处的伤痕。一缕书香,揭开尘封的往事,探寻家的真相。
1. “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成人眼里不足挂齿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拿成人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世界!
2. 但是我现在发现。我做不了这么多好事,因为这些都是别人的要求,但这不是我。
3. 以上四种沟通方式,都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4. 一个不关心父亲角色并把责任归于母亲的心理学作家。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5. 这个书是精分实践的专业书,从经典精分到新精分,将个案实践结论理论酣畅的书写,阅读过程是流畅的,过瘾地一口气看完。体会到精神分析确实是一门育儿学科,能照见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去。
6.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彼此才应该是对方的最爱!“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既然如此,给孩子应有的爱,把最爱给另一半,以免给孩子的爱令他窒息,也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
7. 再联系一下生活,你有没有在做一件事时,对自己说过我不能、我不行,而放弃了呢……来读这本书吧,这本书的小故事就是个大道理,他会让你受益终身!
8. 这篇短文对我的触动很大,师生之情往往就在细微的接触中。老师点到为止的惩罚,把说谎的错误牢刻在孩子心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是教师给予孩子最好的知识和启示。
9. 这则故事虽然小,但是却让人受益匪浅,真正的勇敢不单是要勇于面对,还要学会理智的退让,避开无意义的争执和威胁。所以我不能做出如此盲目的事情,我要做个理智的人来告诫自己。
10. 《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磕磕绊绊也是寻常之事。苦难,它是障碍,是难关;却也是机遇,是挑战,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谓一念起则万法生,当你把苦难当成修行,当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验,则会有很多解决痛苦的不同方式,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11. 在暑假里我读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书里内容生动,教育意义重大,从一个小故事中,引发出一个大道理。
12. 从小到大我读过不少书,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其中《习惯》这篇文章更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触动。
13. 我们对自己或者对别人的祝福也都是“希望你永远快乐”。但是生活中的情绪不全是快乐。这样的祝福和希望,实际上会让我们无形中形成一种忧虑。不快乐不好,悲伤不好。
14. 忽然想起来小时候的一件事,小时候我有些内向,习惯于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想吃的零食,想要的玩具弟弟都有,只要我想拥有一点东西,父母就会教训我,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
15. 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笔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角色,但基本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心和爱吗?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
16. 在这书中,我读了很多则故事,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叫《最勇敢的人》。里面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17. 星期六下午,我看了一本《小故事大道理》,其中有一篇叫《不能半途而废》的文章吸引了我。
18. 读了伊索寓言,我十分佩服这个古希腊努力的智慧,可见,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而评判他的价值和能力。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是看起来不起眼的,因此我们要学会谦虚和低调。
19. 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20. 有一对夫妻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当时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因为这对这对年轻的夫妻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21. 爱和自由那本书像是受伤后的抚摸,让人温暖,这本书像是伤口上的酒精,虽然疼痛,但一定程度可以减少感染,至于是否治愈要靠自己。
22. 啊,多么宝贵的生命啊!就这样白白浪费了白白糟蹋了!让大家悲痛不已,尤其是他们的父母,撕心裂肺的痛啊!
23. 第二个故事是《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很简单,也从小就被我们熟知,讲述的是兔子和乌龟相约赛跑,兔子以为赢定了于是中途呼呼大睡,结果被乌龟超越并引得了比赛。读后感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有天赋固然好,我们要欣赏天赋极高的人,但也不要气馁,因为勤奋和顽强的毅力也能可以让我们取得很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不能掉以轻心骄傲自满,否则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意外的失败。
24. 但每当马车走到小溪旁边,马就开始蹦跳,嘶鸣不肯向前。商人很纳闷儿:为什么每次走进这条河,马儿就会嘶鸣,停滞不前呢?非得用力打它,拖拽着才能走过小桥。商人下车查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让马儿恐惧的原因。正在这时,一只青蛙蹦出来,“呱,呱”叫了两声,这时静下来的马儿又叫了起来,愤怒地顶着膨胀的青蛙。而那只青蛙也愤怒地顶着高大的马儿,紧张地蹦来蹦去。
25. 我们有时听到有人说你这道菜烧的真好吃,你心里可能会想,那我下次煮失败了怎么办?当下反而不希望别人赞美你。以为是对方出于礼貌才这样说的。
26. 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蒙蔽了眼睛,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想法,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心灵之间产生隔阂。卢森堡博士认为异化的方式通常有:
27. 但是,余磊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速度并不协调。虽然外形上已是个高大威猛的小伙子,但心理上却还是个未断奶的小孩子。17岁的余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还十分依赖妈妈,就连内衣内裤都是妈妈帮他洗。还有重要一点,余磊从来不自己一个人睡觉,必须和妈妈躺在一张床上才能入睡。余磊的卧室在楼上,爸爸妈妈卧室在楼下。虽然爸爸妈妈试图几次让他回自己卧室睡觉,但是每到半夜他就夹着被子来到爸妈卧室,要求和妈妈一起睡,他一个人睡不着。
28.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总之,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就是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的理解。
29. 这则故事让我不禁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有两个男生是初中生,因为看不惯别人的性格、课堂上的表现,于是,两个人比谁是最厉害的人。因为一直都比不下去,一个男生建议比谁能自杀,另一个男生为了不输给那个男生,于是……各自拿起刀自杀。
30. 商人对着蹦来蹦去的青蛙说:你为什么这么紧张呢?青蛙说:“我是担心那匹马,他看起来那么高大,凶猛。每次马车路过,它的马蹄声会让我感到紧张,感觉危险正在逼近我和我的孩子们,我必须大声尖叫,紧张地蹦来蹦去,大声尖叫才能把内心的恐惧赶走。”商人恍然大悟。又转身对马儿说:你为什么每次来到河边就会大声嘶鸣呢?马儿说:“我每次来到河边,看到那只丑陋的怪物,它蹦来蹦去,还发出难听的叫声,长大的嘴巴好像要把我吞掉似的,我感觉它很可怕,怕它把我们拉进河里。”商人松了一口气说:“青蛙,我的马儿性情温和,虽然它很高大,但从不伤人。马儿,虽然青蛙丑陋,但它们是益虫,从不做坏事。你们不要因为不存在的威胁吓唬自己了!”商人把它俩的担心讲明后,青蛙和马儿如释重负,不再害怕,它俩还成了好朋友。
31. 过了很久,这对夫妻获救了。当时,妻子本来一口洁白的牙齿被染成了红色。记者问她:“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呢”她却回答:“我不能失去我最爱的人!”
32. 在两种情况下,人会夸大悲伤,一种是间接地表现敌意的时候,另一种是要从别人那里夺取什么的时候,其目的无外是博取同情和注意。
33. 语言的攻击,语言暴力往往是无形且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34. 1935年,民国名伶阮玲玉自杀身亡,遗言里只写了一句话:“人言可畏”;
35. 中国式家庭有几个特点,非常容易伤人。
36. 1责备自己。2指责对方。3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37. 那我们在遇到语言暴力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明确的是,不做施暴者。可以先记住这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具体请求。
38.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小故事 大道理》。书名的意思是:小小的故事里有很大的道理。书里有很多小故事,我很喜欢。比如《摔坏的乐器》、《寻找一束光》、《永远不能放弃》、《再努力一个星期》、《再挖三尺就是黄金》、《林肯的道歉》、《破碎的窗户》、《坦言失误》、《只为心安》、《放走不该钓的鱼》、《幸运会敲谁的门》……
39. 本来是想收笔去做饭的了。但是提到了快乐。我发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快乐的。
40.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或许我们的生活就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呢?
41. 上师说“痛苦的根源就是执着,如果没有执着,这一切得失又与你何干”。对啊,如果没有执着,我们又有何可畏惧迷茫的,苦又何来?
42. 养成这种沟通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在生活的点滴里面慢慢改变而不是一套模板就能解决所有的沟通问题。
43. 提到“家庭暴力”,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这部剧至今仍是很多人回想起来瑟瑟发抖的“童年阴影”。剧中演员冯远征也成了全国的“家暴代言人”。
44.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适用于情侣关系,婚姻关系,同样适用于职场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
45. 用这些来减轻自己的责任,会产生一种无力感,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被认为不通情达理。如果换成“我选择”来代替“不得不”,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46.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我都非常喜欢,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常读常新。读完这本书,让我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世间的美与力量,让我的头脑得到了智慧的启迪,其中的道理定会让我受益终身!
47. 书的内容是分成一个一个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惩罚》这个小故事,短文的主要内容大约是这样的:“我”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观察一种动物的习性,“我”决心做好这项作业,所以,“我”便选择了一种动物——老黄牛。“我”家虽然在农村,但却没有牛,“我”家有好几本科普动物书,便抄下来了几段。果然老师表扬了“我”,并亲自带同学们到“我”家看老黄牛,我心里很紧张,到了村口了,老师突然说不去了,我们只好返回学校,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从此,“我”再也不敢不诚实了。因为,老师严厉而温柔的眼神中,已经告诉我她知道了我在撒谎,但没有揭穿,没有伤害到我的自尊心。留住了我的颜面。
48. 《希望之弦》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盲琴师他在街边拉琴卖艺乞讨,可是,他一天根本得不到别人的施舍,最后他想不开想自杀时,有个人看见后,便马上阻止,安慰他,问他为什么自杀,那人听了他的事迹后,也十分可怜他。那人给了他一张药方,说:“只要你拉琴给人们听,拉断一万根琴弦后,再打开药方,药方里有着让你能看见的药方
49. 所以,我会不停的继续看书。我也相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我会长大,再次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50. 当时,正值母亲身患癌症晚期,手术后住院治疗。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是苦的:从小父亲不在身边,跟着姥姥长大,身为老大,一直觉得母亲对妹妹疼爱有加,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心、疼爱,心里有时充满怨恨、不满,看着身边的同学跟母亲撒娇、受宠,满眼羡慕,常常偷偷落泪,既使周末、过年放假,我也不愿意回家,借各种理由滞留在同学家不愿回去。婚后,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两个人常因为观念观点不同而争吵不休,我想要的是平淡而和美的日子,既使吃糠咽菜也相敬如宾,那样我也会感到过的很幸福。可是,不是,既便为了孩子,我也不愿要勉强凑合的婚姻,我断然离婚。我不相信:母亲在父亲病逝后能养活我们姐妹四个,我不能养好一个儿子!
51. 哎,这则故事和这则新闻,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勇敢本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它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困难,取得成功。但是勇敢并不等于盲目的逞勇斗狠,将大好的时光精力乃至生命,浪费在无谓的事物上。
52. 但这本书也是生涩的,来自于精分理论挑战读者的熟悉度理解度和认可度,各种鲜活的例子,也许都能看到自己,看到了又怎样呢?阻抗的不接受,或者停留于头脑层面的接受那个似乎的真相,但归于现实的生活里,该怎样的还是怎样的生活照旧的过去重演。
53. 。之后,他四处流浪,到哪就给哪拉琴,在流浪时,他还收了一位徒弟,这位徒弟也是盲人,也很喜欢拉琴。在拉完一万根琴弦后,他找了个人帮他看药方里写了什么,看的那个人说:“这张药方上一个字也没写。”就在这时,他知道了能让他看见药方的药方就是:希望。这是一篇多么令人深刻的故事啊!而生活中的一些人却整天无所事事。有的人虽然残疾,但是他们有着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
54.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强调了母亲在育儿中的作用。我不否认,但我缺乏父亲在养育子女方面的作用。
55.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之间相处的更加融洽,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他不仅教会了人们该如何相处,还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56. 将枪口指向对方的威胁方式是简单的人际关系,“你是要我的命啊”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威胁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57. 我从小就觉得与佛有缘,当然这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因为从小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听外婆说观音,念观音经,由于不时的会去外婆家,所以小时候就莫名的信了,长大了也依然坚信着,但那真是一种迷信,没有说作为一种信仰来认识。说来也巧,真的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一样,就在我苦苦找不到出路之时,让我与我一学佛法的好友有那么一段时间相互交流,本来应该是没有这段时间的,拥有这段时间也是机缘巧合的我的另一个朋友没有空了才临时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我说了我的经历,她就帮我分析,说了很多佛法给我听,可能也不是非常准确,但大致的意思我是领会到了。就是那天,她把这本《苦才是人生》借给了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可谓是读了就再没有停下来过,直至把它看完了。我真心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善友,我想这一辈子我都会感恩她所指引给我的。
58. 虽然是为了应试而学习,但是当真的将那些位于心理学最表层的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还是对这一学科有了基本的概念和了解。
59.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一个人如果无法 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
60. 不过,这对夫妻很幸运的落到了一棵大树上,但是妻子的嘴巴还是必须咬住,因为她只要不咬住丈夫的衣服,丈夫就会掉下去。
61.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结。
62. 任何时候,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说“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拥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63. 《习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父子俩,每天赶牛下山卖柴,父亲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儿子眼神好在拐弯处总是提醒道:爹,转弯 了。天天如此。一次父亲因病没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拐弯处那牛说什么都不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牛就是一动不动。儿子最终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大声地喊 了声:爹,转弯了。牛应声而动。
64. 现实里,大部分人都是一个敲锣手,角色无关痛痒,每每无所事事,习惯了机械化的作息。养兵千日,只用在一时,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掉以轻心,失之交臂,失败得不明不白。
65. 如果你连爱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你对别人的爱别人也不会好好珍惜。
66. 当我们生气或者感到愤怒的时候,好好想一想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气?通常有以下四种反应:
67.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对此概括说,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68. 入夜后,杰索带着一根麻绳来到树林里,他把绳子绑在一棵树枝后,树枝开口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请不要在我身上上吊,有一对小鸟正在我的枝头上筑巢。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会折断,鸟巢就会保不住。”杰索听完后,答应了树枝,又来到第二根树枝上,刚绑好,这根树枝又开口了:“年轻人,放过我吧,春天一到,我便会开花,蜜蜂会来这儿采蜜,嬉戏。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会被折弯在地,花儿便开放不了了。”杰索又答应了它,当杰索来到第三根树枝时,它开话了:“年轻的朋友,我要把枝干伸长,是因为我想给疲惫的旅行者得到一些阴凉,或为他们遮风挡雨,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会折断,便不能给人遮阴了。”杰索想:我为什么要自杀,只因为承受不了痛苦吗?我就不能向这些树枝学习,帮助别人吗?
69. 这个故事主要讲,著名电器品牌松下创业者松下幸之助创业之初的一段小故事松下是生产电插头起家但由于性能不好,产品的销路受了很大的影响,不久,生活便出现困境。一天他劳累的走在路上,一对姐弟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但因为那时候的插头只有一个,不能同时使用,所以姐弟便争吵了起来。便是这一件事情给了松下幸之助的启示:只有一根电线,有人烫衣服,就无法开灯看书,反过来说,有人看书,就无法烫衣服,这不是太不方便了吗?何不想出同时可以两用的插头呢?他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不久,他就想出了两用插头的构造。两用插头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因此,松下幸之助的事业,就此走上了轨道,逐年发展,利润大增。
70. 余磊的心理依赖和不自立的生活习惯,让每个人都为之着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余磊现在的状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还是和他的父母、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71. 四是不将孩子当人看。很多在外能够尊重他人、关心体贴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反而不顾任何情面,只因为那是自己的孩子。
72. 首先愤怒驱使我惩罚别人。我认为他应当认错受罚。这个是我生气的原因。
7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光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想着他很强大,很可怕!为根本不存在的威胁忧虑,害怕。没有得到证实的事情,就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这会让原本快乐的生活变得沉重,煎熬。
74.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坏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听话,抚养者会威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时言语威胁通常容易奏效,孩子听话了,满足了大人的希望。这仿佛是最立竿见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这样么?言语威胁是偷懒的教育,家长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来“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赖家长,没有能力反抗,他学到武力能使别人服从,强悍的人有话语权。孩子把用学到的方法来和同龄人相处,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语威胁来表达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天报纸上频繁出现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这样的结果。
75. 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常常表达的不是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76. 实际上是我要洗衣服,拖地,做饭,孩子也需要爸爸的陪伴,而不是每次都玩手机的假人。属于第三种和第四种。
77. 佛陀说“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可世人都在取舍之间,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为我们未曾反观内省,也从来不愿给自己时间觉知自己、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