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14:32 36
开篇,孔子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言简练,却道尽人生智慧。子路问曰:“何为智?”孔子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言智慧,亦为人生指南。愿吾辈以此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以学为乐》写的是一个叫于仲文的小孩,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他让父亲给自己盖了一间小书房,他每天都在里面看书,学习以此为乐,勤奋好学,他长大终于干出一番事业。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 这篇故事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快乐的面对,努力去完成,以学习为乐趣。
3.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4. 《论语》中,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5.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顿下来,脑子如相册一般开始翻着页……小组成员递着作文草稿给我,恳求道:“组长组长!帮我改改作文呗。”我咬着笔头,看着手里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说完我用笔尖敲了几下桌面,便不再理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难题只解了没几道,作文也是没有修改,午休的时间就结束了。上课铃响起时,我收回作业,把作文草稿归还给她,准备上课。她激动地问道:“通过了吗?”“过了吧。”我看也没看她。作文上交批改过后,她的作文要重写,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头……
6.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7. ……
8.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9.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吾日三省吾身”!
10. 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的我读的书已经不计其数,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属《论语》了。
11. 《论语》作为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骇、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有二十篇,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为政篇中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听各种意见,把觉得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说出多余的,才能少犯错误,日后才不会后悔。在生活中也不要夸夸其谈,应该三思而后行。
12. 《论语》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让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为人处事。《论语》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我明白失败的'缘由,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走向成功之路。
13. 《论语》这本书带我走进知识的殿堂,让我懂得了对美的追求,让我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在《论语》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其次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当然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不仅仅包括学习这方面,《论语》中还讲到孝道、道德……
14. 读《论语》使我受益无穷。今后我会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千年经典,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让我与经典继续相约吧!
15.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
16. 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总是会想这个可以做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听了于丹的话,我觉得自己的毛病不能仅仅用年轻气盛来形容,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17.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 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18.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 。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19.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 也看重、尊重他。
20.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1.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 官。
22.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 在这本书里有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容深刻但是用词不恰当就会让人觉得文章简陋,用词恰当但是内容不深刻就会让人觉得文章浮浅,用词恰当内容深刻才是还文章。这也可以形容君子。
24. 《论语》可以说是我的无声老师。小时候,一有困难,就去找它。比如,一年级时,我总是吹牛皮,又不敢去做,后来看到“子曰:耻其言而过其行”之后,我便不说大话了。当我学习时浪费时间,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赶紧抓紧一分一秒写完作业。不想学习时,想起孔子的话“博学于文,方可成大事”又开始争分夺秒的认真学习。学习上我一直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行,读了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才明白,学习一味死记硬背不行,只有边学边思考才行。
25. 在有疑问时,读一读《论语》,仿佛孔夫子就在身边为我解答。
26. 我认为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一种人,也很少有第二种人,其中大多数是另外两种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不要成为第四种人,不学习就想成功。不要高估你的力量,认为你是第一种人,不努力学习,成为第四种人。一辈子都没有成功。
27.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导我们此刻的家长,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会所以学会哄骗别人,要重视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图快,否则,反而会失败,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论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精华思想,更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8.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9. 《论语》里有20篇,有的是讲学习的,有的是讲孝敬父母的,还有的'是讲诚信的,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应该也像千里马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能做成大事。
30.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做一道题目总是做不出来,后来我都想放弃了,突然就想起了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其称德也。我又开始做这道题,不过我换了个思路,一下就做出来了。
31. 原来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胜利。
32. 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的美好描绘,又有做人的知识和道德,这些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书中还有释文和故事,就像在读现代的故事书,内容丰富多彩,绘画美丽动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适合它内容的主题,只要你看完了这篇内容你就一定能懂得这个主题的意思。故事中还有一些好用的好词好句,还有许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庄子、周处等许多人物。
33.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孔子拜师学习,最后成为一位古代远近闻名的老师的情景。顿时,之前我怀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师的念头在心里打消了。
34. 读完《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人要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奥秘,不要因为小时候的贪玩而耽误了学习。就像书里面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读,认真去看,仔细写好,就能把书读好。
35. 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使我终生受益。
36. 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篇中,孔子肯定了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37.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38.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道,只是没有能力去实践。孔子反斥说:能力不足的人,是指那些尽力去做,做到实在做不动了,才停在半路上的人。你并不属于力不足者,而是在画地为牢。
39. 赵军老师对这一章进行了解读。赵军老师说我们一般人如冉求一样,对该做却有难度的事,觉得自己学不会,或者吃不了那个苦,便认为自己不能做,于是就放弃了。其实正确的方式是:只要是该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再困难、再辛苦也要去做。如果说不会,不会可以学,学不会就再学,没有总学也学不会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有着无限的学习能力;困难的事情,随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熟悉,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40. 学习这一章的时候,正好我遇到了学习和工作上的瓶颈。那时,我刚刚找了一个新工作,在秦岭山下的一家农场工作,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人际关系有点手忙脚乱,无法适应,就想辞职。那个月刚好也有我的习讲要写,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那时不断给自己打气去动手写,就是写不出来。我就想是不是自己写作能力不够,不具备当讲师,非常的焦虑,就想放弃这次习讲。在面临二难之时,听了赵军老师这一讲后,我就反问我自己,那我是要画地为牢呢,还是要当力不足者呢?
41. 学习《论语》,当预备讲师写习讲稿,立志成为圣贤,这不是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吗?自己的初心怎么就忘了呢?不知道如何下手,去看以前老讲师的讲稿;没有时间去思维,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就可以边干活边想;觉得没有时间去思维,去查找资料,晚上睡晚点,少刷手机,时间就挤出来的。其实写习讲稿,不是我能力的问题,而是我态度的问题。转变思想后,我就每天抽出时间查找资料,去思维,还请朋友帮助校稿,在我们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按时交稿。
42. 度过了这次习讲的心里障碍后,在工作上我也克服了困难,不知道、不懂的事积极向他人请教学习,也逐渐熟悉了业务。
43. 因为以前开车出过事故,我十年没有动车了,现在工作需要经常开车外出,我本不想开车,但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心里障碍,抽时间练车。现在遇到有人外出,我也能帮忙接送了。
44. 在疫情期间,我在农场学习做饭,给大家擀面条,还蒸馒头,这些以前不太熟练的厨艺,经过学习和锻炼,现在都游刃有余了。
45. 感谢夫子的教诲,感谢赵军老师的讲解,给了我学习的下脚处,让我在碰到困难时,就提醒自己:“是画地为牢呢,还是要当力不足者呢?”
46.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11篇。
47. 《论语颜渊篇第十一》第13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48. 朱熹注解——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杨氏曰“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而不知以礼逊为国,则未能使民无讼者也。故又记孔子之言,以见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
49.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注释听讼——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定公时,曾为大司寇,司寇为治理刑事的官,孔子这话或许是刚作司寇时所说。
50. 钱穆译文孔子说:“若论听讼,我也和人差不多。必然要使人不兴讼才好。”
51. 李里注解这一句话是接着上一句话说的,孔子说,断案子我和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我和别人不同的是,我要使天下根本没有案件发生。子路虽然片言可以折狱,但是不知礼让为国,最终不能使天下归于清明。而孔子的理想是天下根本不要有案子发生,
52. 以上几家差别不大。南怀瑾先生有不同的理解。
53. 南怀瑾注解——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这句话要注意了,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有主观,听原告的话时,自己就站在原告的立场。听被告的话时,自己就站在被告的立场。以现在哲学的观念,这才是客观。然后再来判断是非。但是我们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自己先有成见,所以要为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 “必也,使无讼乎!”为什么要做到那么客观,因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家没有纷争,都能心气平和,心安理得,合理的得到解决。
54. 关键在如何理解“犹人”,这个“人”指的是哪个? 主要区别在于南怀瑾认为这个“人”是指告状的人,而其他注家认为是法官,
55. 原告被告两方的打官司,听双方争执的意见,往往是听甲方说的觉得很有道理,听乙方说的觉得也很有道理,有时法官很难裁决,这时最需要的是法官不能有成见,更不能先入为主,而要分别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客观地推理和判断,否则极易形成冤假错案。
56. 没有南怀瑾先生这样的丰富经历和人生阅历,是很难这样注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