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11:58 6
1. 积累文言知识
2.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3. 教学重点:
4. 《插秧歌》,让我们走近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5.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6.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7. 学生齐读,教师适当点拨: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8. 《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
9. 构思。学生对论题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后,明确立论特别是确立分论点就容易了。教师可通过介绍分论点的类型和常见关键字词,教会学生构思论证思路。分论点的类型有定义型分论点、解释型分论点、意义型分论点、功用型分论点、特征型分论点、条件型分论点、欣赏型分论点等;关键字词有“能”、“会”、“要”、“让”、“是”、“便”、“需要”等。如条件型分论点“创新要凭借非凡的智慧,创新要具备独到的眼光,创新要经受艰苦的考验”等,关键字是“要”。又如欣赏型分论点“留一些白,便描绘了大片的彩;留一些白,便画出了无限的情”,关键字是“便”。由此作文的思路可以顺利打开。
10.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11. 四、质疑探究
12.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13. (一) 导入新课
14. 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1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 问题2: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17. 八、附说明:
18. 师问: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9. 意境美:采薇图景的画面,在阵阵采薇声中,感受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0. 知识与能力:
21. 环节一
22. 拓展阅读:
23.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24. 师: 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25. 情感美:诗歌中人物远离家园的痛苦的抒发,历尽艰辛回归家园的感伤。
26.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乐景写哀景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27. 四、教学方法:
28. 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29. 问题2: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
30. 诗歌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1. 一、导入新课:
32. 1课时
33. 课件展示:
34.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35. 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36.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37.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
38. 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39.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40.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41. (
42. 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
43. 1分钟
44. 【教学过程】
45.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46. 一、可取之处:
47. 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48. 核心任务:自读《芣苢》,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49.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50.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1. 总结
52. 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53.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54. 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55. 课前预习
56.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57.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58. 课例编号
59. 这三章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
60. 这类作文的特点是缺乏作者自己个人的论述,而是讲完一个事例,得出一个结论,形成简单的“观点+论据”的机械模式,论点和论据之间相互脱离,缺乏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在此,论据只是一堆零碎的材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61. 教学过程
62.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63. 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64.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
65.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66. 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真情热爱,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效果。
67. 语文
68. 【参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69.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70. 10分钟
71. 教学目标:
72.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