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0 06:18 7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欢声笑语,汇聚在绿意盎然的大树下。这里,不仅是一处玩耍的乐园,更是知识的海洋——即将开启,带你领略教育智慧的精彩篇章。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五课《五味瓶》(人教版)本课书的学习领域属于造型·表现。
2. 二、课时:
3. 一课时。
4. 三、教学目标:
5. 认知目标: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6.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来体现“味道”。
7. 审美目标:朋友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8.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9. 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10. 四、教学重点:
11. 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渗透。
12. 五、教学难点:
13. 用绘画、制作等不同的美术形式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带给人们的感受。
14. 六、学具准备:
15. 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药片、范图、多彩泥……
16. 七、教学媒体:
17. 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
18. 八、设计思路:
19.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组互评,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而达到促进其自主的主动学习的目的。
20. 九、教学过程:
21. (一)导入阶段
22. 教师活动:以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闻”、“尝”的方法来认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出示放有糖、盐、醋、辣椒、药片的“五味瓶”)
23. 学生活动:体会并口头描述“五味”带给自己的感觉。如:吃到的、闻到的、看到的、身体神经感觉到的……
24. 作用:以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5. 教师活动:出示板书题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26. 学生活动:通过题图初步明确色彩与感觉的关系。
27. 作用:体会色彩给我们的直觉反映和思维反映。
28. 教师活动: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分析心理感受,并以游戏的形式把对应“味道”的颜色找出来。
29.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竞争的方式,对彩色卡片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味道与颜色对应的答案。如:红─辣、绿─酸、白─咸、黑─苦、黄─甜、褐色─甜、紫─甜、紫─酸等不同的答案。
30. 作用: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的态度。
31. (二)发展阶段
3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生活中“五味瓶”的外形和作用(同时出示实物和有关资料图片)。
33. 学生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五味瓶”的用途。
34. 作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总结,逐渐培养理性认识。
35.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味道”。
36.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到答案。如:糖、蜜是甜的;葡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盐是咸的;苦瓜、药片是苦的……;再如:可以画表情、画颜色、做各种各样的瓶子。
37. 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扬民主,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38.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五味”的认识。
39. 学生活动:自己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作品。
40. 作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指导性的建议。
41. (三)评价阶段
42. 教师活动:出示KT展示板(有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放在上面。
43.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44. 教师活动:小结,引导学生相互评议、欣赏彼此的作品。
45. 学生活动:积极表达并进行交流。
46. 作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7. (四)整理阶段
48.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大胆改进自己的作品。
49. 学生活动:整理自己的作品,组合完成KT板上的大“五味瓶”。
50. 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1. 十、课后拓展:
52. 在这次课学习后,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巧妙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联想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创造的神奇力量,在生活中发现美,把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
53. 十一、板书设计:(略)
54. 十二、课后反思:
55.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大胆地联想和创造。
56. 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感受儿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57. 学会朗诵儿歌,初步尝试仿编儿歌。
58. 幼儿养成安静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59. 活动重难点:
60. 活动重点:幼儿能完整地朗诵儿歌,,学着仿编儿歌。
61. 活动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62. 活动准备:挂图、小草头饰、MP3碟片、画纸、电子琴、《摇篮曲》碟片等。
63. 活动过程:
64. 一、激趣导入:
65. 早就听说大四班的小朋友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好孩子,现在老师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声音,请小朋友们仔细听并动脑想,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录音)指幼儿回答:人睡觉打呼噜的声音。咦,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师戴小草睡着的头饰)原来是小草正在睡大觉。
66. 二、说梦:
67. 过渡:“小草”伸懒腰醒来,说:“好香甜的觉,好美的一个梦。”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我做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好听的儿歌彩色的梦(揭示课题并粘贴)请小朋友们动脑猜想一下小草做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师,并出示挂图一,近而学习第一句儿歌: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68. 过渡:不光小草爱做梦,就连漂亮的小花也睡着了,好像也在做梦,你们看(出示挂图二)小花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大胆猜,教师归纳出第二句儿歌: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69. 除了小草和小花还有一个宝宝也睡着了,它是谁呢,请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猜一猜它会是谁?(出示半遮掩半露的挂图三)引导幼儿说并出第三句儿歌:云儿爱做梦,梦是白白的。
70. 小朋友们你们做过梦吗?都梦到过什么?幼儿回答,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都梦到什么了?(出示挂图四)幼儿观察并回答,出第四句儿歌: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71. 用不同方法唱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