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古韵楼台,心灵之旅

面书号 2025-02-19 15:34 5


踏进古韵楼台,心灵踏上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旅程。

1. 本文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2. 在教学设计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导入到结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学的应用,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采取了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的设计突出重点,降低难点,难易适中,能让同学自主解决问题,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当然,本文的教学也存在缺点: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肥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的朗读不是太好,没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4. 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没有对学生放手。

5.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6.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经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境: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终,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我的思想感情。

7.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境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当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必须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能够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齐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8.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当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当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9.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雄伟,有着朝晖夕阴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10.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是一个积极向上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辉煌,也有着坠落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11. 或许辛弃疾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态度。你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壮语!

12. 今天,我们吟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人为本,发扬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联想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范美忠,他作为北大历史系的毕业生,想必一定读过《岳阳楼记》,而他在地震中却不管学生,先学生之跑而跑,毫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学生之忧而忧的`精神,其所作所为,其言其行,实在是愧对范氏先人。吴鸿阳读后感癌症楼读后感---有缺憾的爱情灿烂千阳读后感

13. 轻起脚步,这就是当年鲁肃教习水军的阅兵台,导演了太多曹魏大军水上之战的悲剧的巴陵城楼。原来它早已在历史的沧桑之下,掩去了当初充满戾气的锋芒。深幽,内敛,中正,平和,如一位充满睿智的仁者,不曾想,它会以如此符合历史的姿态笑看众生起伏。顺着石阶,漫步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不同于黄鹤楼一飞冲天的沉稳。

14. 岳阳楼座落在洞庭湖畔,听导游介绍,这是一座全木制的楼阁,建造修复中未曾使用过一颗钉子,自唐玄宗开元四年起,孟浩然、李白、杜甫相继登楼题诗,尽情挥洒其一代文豪的风采,彰显其开元盛世的繁荣。

15. 影影绰绰的高大树荫掩映得岳阳楼更显神秘,那沉稳的气势在高翘的飞檐,金色的琉璃瓦,红色的木柱衬托下更显意气风发。登上岳阳楼,脚下踩着踏实的木制楼梯,闭上双眼,敞开心扉,全身心去感受一代名楼的底蕴,端详着面前岳阳楼记的诗匾。苍劲有力的书法,衬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更加熠熠生辉。

16. 登上第三层,举高俯瞰,八百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绿水茵茵,波光翠翠,远眺君山,好一个“白银盘里一青螺”!不难想象当年的范希文是如何凭借一本《洞庭晚秋图》,挥笔造就这流传千年的'诗文,但我清楚,怎样的过往都掩盖不了《岳阳楼记》一代名文的光芒。转下楼梯,我不禁感叹,一代名楼果然名副其实。

17. 微风吹得古树“簌簌”作响,似温柔的小乔,为征战归来疲惫的公瑾低声呢喃的细语,那微蹙的秀眉掩盖不了对战争的厌恶,劳民伤财,生灵涂炭,多少母亲的好儿郎就要为了这罪恶的战争,献出他们年轻的生命。不论如何,战争中受苦的总是百姓,正如同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言。

18. 微风拂过,夕阳映照下的岳阳楼显得有些凄凉;不管昨日多么意气风发,不管明朝多少清流韵事,在我眼中,今下的岳阳楼,只徒留下“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悲怆。

19. 今朝今日今时,未来之栋梁的我们是否应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多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少一些“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遗憾呢?

20. 夕阳西下,暮霭沉沉,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梦里萦绕多年的岳阳楼在大巴的驰行中渐行渐远,我迷蒙地睁开双眼,暗自许下约定,明年阳春时节,我依然要来此看你。

21.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已对人生价值的评估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优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请在外,却能把心灵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22.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23.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读后感)

24.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25.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26.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27.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28.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9.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0.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31. 【学习重点】

32. 同目标1、2。

33. 【学习难点】

34. 一、导入

35.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36.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7.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8.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39.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0. 思考:

41.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42. 范仲淹勤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43.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44.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45.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46.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47.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8. 4、学生齐读:

49.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50.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51.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52. 抒的是情

53.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54.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5.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56.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57. 三、疏通词句体乌涵

58.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59.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60. 衔吞(景)

61.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