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0篇

面书号 2025-02-14 19:36 8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精选十篇,开启探索数学世界的奇妙之旅。在这里,我们将携手走进一个个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故事,感受数学之美,体验学习的乐趣。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数学探索之旅吧!

1. (

2.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3. 在探究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5.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6. 五、教学反思。

7. 完成练习第一题。(强调负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8.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9.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概念。

10.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11. 教学目标

12.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13. ℃、℉,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

14.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

15.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16. 教师说明: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就是一个整体。

17.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

18. 三、学习例2:

19.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0. 学生认一认: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21. (二)检测(做一做):

22. 整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23.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4. 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25.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26.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27. 略

28. 教学准备:

29. 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

30.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31.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32. 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3.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5.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36. 链接:>提取码:3am4

37.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同步课件资源包(全易通)|同步教案资源包(全易通)|精品课视频资源(全易通)|教学辅助资源包(全易通)|教案、课件更新公告docx|期末评语|教育指南(学生、家长、教师)|教师课件PPT素材|教师常用表格|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教师工作计划|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docx

38.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39. “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40. 完成练习第三题。

41. 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2. (二)平移

43.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44.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45.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46. 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47. 【教具】

48. 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49.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50.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51.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52.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小结

53. 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54. 教学过程

55. 二、教学目标:

56.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7. 问:单位“1”可以是什么?

58.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59.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60.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61.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2. (一)更正:

63. 板书:棱

64.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65.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66.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67.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68. 说一说:练习十一的第3题。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69.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指名一生上台操作。师巡视。

70. 重点、难点:

71.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72. 找一找:练习十一第4题。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

73.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74.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