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名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 >

心静如水,淡泊明志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0-31 17:00 3


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人生路上,明悟其志。

1. 04赏析

2. 01原文

3. 02注释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5. ③烧香句:焚起香,拖一床竹席,睡在清凉的树荫下。樾,众木交荫。

6.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7. 形容心情平静与世无争的诗句

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9.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10. 《醉落魄·栖乌飞绝》是南宋词人范成大所写的一首描写隐居生活情趣和抒发洁身自好感情的词章。笔含秋意,墨透凉风,写景淡雅雅清新,抒情饱含蕴藉。

11. 暮鸦散尽,归巢栖息。烟霭满天,天上的银河恍如罩上了一层淡绿的雾帐,星星在其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在清凉的树荫下点起薰香,然后拖来一张竹凉席,悠然地卧寝其上。月上中天,洒下一地淡黄色的清晖,月光照在花丛上,筛下稀疏的倩影,姗姗可爱。悠扬的笙乐阵阵飘来,声声悦耳。

12.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13.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14. 魏晋 陶渊明

15.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6.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17. “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焚一炉香,铺一张竹席,睡在清凉的樾树荫下。隔着斑驳的花影,吹着玉笙,这时淡黄的月色洒满了初秋的大地。词中主人公“烧香”解暑,“曳簟”迎凉,高卧浓荫树下,无疑是隐居时非常安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18.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上片着重写景:“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鸟已归巢,不再飞了,银河上呈现出带绿色的雾霭,星星忽隐忽现。前句以飞鸟归巢的情景点明时间,后句以银河雾淡、星星闪烁的景象来写明季节。“鸟飞绝”是虚写,“星明灭”是实指,虚实相应,互为衬托,将秋天夜晚静谧安适、高爽宜人的气氛渲染了出来。

1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2]

20. “好风”二字,直抒赞叹之情。初秋的夜晚,天气还是相当炎热的。能够享受一阵凉风,身心自然舒适、畅快。“碎竹”,是好风吹拂翠竹后发出的细微声音。“碎”字传神,声情毕现。再以“如雪”来形容,更为生动、具体,使人有如闻其声之感。

21. “韶华三弄”,既点明吹奏的次数,又写出诗人酷爱古典音乐的心情。上片提到“吹笙”,这里写明“韶华三弄”,粗粗看来两者有些不同,根据词义的发展线索,其实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名称来表现同一事物罢了。“临风咽”三字,曲调的悲凉,感情的沉郁、如怨如诉之音萦绕夜空的情景均可想见。

22. 03译文

23. “鬓丝撩乱纶巾折。”这句虽写的是风吹鬓发和头巾的情景,但深沉的感喟流露于笔端,因为无情的“鬓丝”宣告诗人已进入垂暮之年。即使凉风送爽,无奈岁不饶人。“纶巾折”,也多少暗含有罢官归隐之痛。

24. ①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双调六十字,仄韵。

25. ⑥软红:软红尘,指京城里的尘土。这里指京城里的官场。

26.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27. “花影吹笙”四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吹笙时的幽静淡雅的具体环境,而且巧妙地透露出作者非常恬适的心境。“满地淡黄月”一句,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仿佛天上的明月听到清悠悦耳的笙声后被陶醉了,特地呈现出淡黄的迷人色彩以资致意。这种托物言情的艺术手法,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8.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尹东晖 撰写)

29. ⑤鬓丝:头发。

30. ④昭华:古乐器名。这里指笙。弄:就是奏乐。

31. 下片主要抒情。“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凉风吹拂翠竹,好像降雪时发出碎玉般的声响。我三次吹奏着古老的管乐,随风传送悲凉的曲调。

32. 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3.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3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5. ②绛河:即银河。绿雾:银河旁的云雾。

36. 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细碎的笙声,如微雪飘落,清凉无比。笙曲三遍过后,在凉爽的清风中悠悠而止。风力渐渐强劲,吹乱了我双鬓的银丝,吹歪了我的青丝头巾。如此好风,估计我那卧房的北窗早该充满凉意了,回去又可以睡一个好觉。

37.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38.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凉意充满了北边的窗户,不要同世俗之人讲。“凉”字照应“好风”,原来“烧香曳簟眠清樾”时的心愿完全得以满足。为什么要“休共软红说”呢?这不是诗人独享秋凉之乐,而是表现他断绝与世俗之人来往的一种表现。因为那些人只顾追求功名富贵,哪里会有心享受凉风解暑的乐趣呢?用这样深含寓意的诗句结尾,耐人寻味。

39.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40.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