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08:18 0
在古老的语言迷宫中,句意如同飘渺的云烟,巧妙的运用仿佛是神明的旨意。今日,让我们一探究竟,揭开这神秘面纱的一角。
1.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 。
3.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4.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5. 所,suǒ .
6. 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7.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8.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9.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10.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11. 纵使气馁,但一线光明仍在。
12.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自己 ”
13.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14.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1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16.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17.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18.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19.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20.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21. 例: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22.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23.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大凡平坦而且距离近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险要而且距离远 ,那么到那 里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25.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2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7. 曰:“黄发儿,可发师乎?”
28.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29.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30.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31. 为在某斩草除根指南丝毫没有发现人为干扰的痕迹啊。
32.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33.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我上惟恐辜负了朝廷,下恐怕对不起我的老师。
34. 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35.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36.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7. ③表示疑问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怕死了吗?为什么哭泣呢?
38.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9.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40.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41.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eg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42.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4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44. 例:罔不因势象形。
45.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6.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47.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48.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49.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50.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
51.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