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天地浑然,道法自然,万物共生

面书号 2025-03-03 03:27 9


天地间,道法自然,万物共生。

1.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2.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6. 海尔的每年都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有一个老师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还有一个老师孙武的《孙子兵法》。

7. 刍狗 chú 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8.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重点在不屈"一词,一直以来屈都被解释为枯竭,但我认为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亏,繁写体的亏"。亏,气不足为亏。与月亮盈亏之意同。不亏:圆满,充实。

9.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10.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还有帛书版本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1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5.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7. 橐龠。人的橐龠即肺,意指呼吸。普通人最能体会到修行者行为的就是呼吸,因为呼吸是人的本能反应,没有人会时刻注意呼吸,所以人人都能做到"忘息。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影响、或者干扰自已的因素像呼吸一样忘掉,那么他就可以说是一个有道行的修行者了。修行者对"刍狗不是摒弃,也不是不仁"而是忘。忘形,忘情,忘神,只有忘记一切才能入静(入定),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道"。才能体会虚而不屈。怎么去实行这目标呢?答案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偏不倚为"中,即自已的真意。守中即守住自已的真意。借用《岳阳楼记》文中之语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9.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月日名言)——《道德经》第章

20. 《道德经》说“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民乐推之而不厌。”

21. 清净为天下正。

2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2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章

24.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2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ile/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还不停歇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契诃夫

2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2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9.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30. 老子的道与万物的关系,完全斩断、不闻不问还是建立了一种更加深沉的联系,根本上是对自然的理解。 钱钟书认为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天地也有怜与惜,有心。哲学里基本的问题主观与客观(心与性)的关系:客观支配主观、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毫无关系。主观:有限性;客观:道、自然,人之外,无限性。儒家倾向于人道的客观性,道家倾向于天道的客观性。

3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32.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3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35. 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6. 深一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37.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感觉它是虚无的,但实际上却是圆满充实的,不去拉动风箱则罢,只要去拉动风杆不管进出,就都能感觉这种虚中有实"的存在。

38. 圣人。我在前面说过,文中的"圣人"应该解读为王",修行者认为能主宰自已的"王",只能是自已的意识,即修行者的元神。除此之外所有可能影响到自已的色、声、意、触等感觉都是刍狗",都应该对其"不仁。

39. (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40. 直译:天地无所私家,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生灭

41.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呀是没有感知力的(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过是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作蝼蚁罢了。

43.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明太祖(-年在位)《御注道德经》

44. 如果你知道的不多,也不要太担心。看到更多的错误,其余的谨慎,然后很少后悔。少说话,少行动,要知足。

45.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6.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的圣人,不是那些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人。文中的圣人指是王",即统治阶级。在《道德经》中王,邦、国"等字出现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我才认为应当把圣人"解读为王。

47.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48. 这句的含义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49.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多言数穷怎么解读,我本来已经回复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没看到,就重新编辑发出来。

50.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51. 当人类隔阂泯除,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52. 修行悟语:中国人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不信鬼神不信天,在面对天灾和挫折的时候,还会喊出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因此,道家提出了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的修行理论,即天人合一"学说。而道家修行者更是认为我即是天,除"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刍狗"。

5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5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角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