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2 19:48 6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即将迈入高中的殿堂。回忆往昔,那温馨的岁月仿佛还在眼前;展望未来,成长的足迹也渐渐清晰。让我们共同翻开这册,一同踏上新的旅程吧!
1.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2.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3. 晚上,红火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群,街上,许许多多的小孩子拿着灯笼,在大街上乱逛。我呢,则是与表妹、姐姐一同去玩了。我们用领来的压岁钱买了许许多多的鞭炮,燃起了鞭炮,鞭炮放出星星之火,让我们不由得欣喜了起来。“姐姐,你看着鞭炮多少的美丽啊”!快乐之余,当然不能忘了写作文。当天晚上,我就油然心生,写了这一篇文章,虽然这篇文章的字写有一点潦草,但是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表达了我对春节的到来的喜悦之情。都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小大人”了,应当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废话不多说。我们在大街上猜灯谜,可真有趣了,回家后,还是拿了许许多多的战利品回家。瞧!大伙你送我东西,我送你东西,真的是和睦相处啊!
4. 大年初一到了。我赶紧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从衣兜里拿出一个最大的红包给了我,我高高兴兴地说:“谢谢爷爷,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说完,我便拿起红包到房间里数钱了,呵呵,谁让我是个小财迷呢!因为不用访亲拜友,所以我们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大人们打打牌放松一下。
5. 一年都没有碰过鞭炮的我一定要再次体验那种热烈;那种奔放;那种疯狂;那种五官的刺激;那种全身心的快乐!
6.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候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八点钟终于到了,晚会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盯住电视机,不舍得离开半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好节目。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可真多呀:有相声,有小品,还有歌舞杂技表演,最神奇的还是魔术和变脸。节目一个比一个有趣,一个比一个精彩,看得我们一家人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捧腹大笑……
7. 一家人说笑着都上了餐桌,高高兴兴地吃起了饺子。姥姥吃一口饺子,又若有所思地看看我们,笑着说:“这才是春节的味道啊。”
8. 就在我焦急的等待发车时,从外面进来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那个女的穿着一件大红的羽绒服,烫着一头很短的卷发,涂着一张血盆大嘴,粉底跟不要钱似的糊在脸上。那男的面红耳赤身边散发着十分浓重的酒气。走路有点晃荡,眼神都有点迷糊,一看就是喝了不少的酒。他们俩就做到了我们后面,那男的在坐下去了时候就碰到了我的脑袋,可是那男的连个道歉都没道。我暗暗心想:怎么有这样没素质的人呀?我鄙夷的看了他一眼。
9. 因为那时候我们可以收到许多亲戚好友的红包,真是喜上加喜,喜气洋洋。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也是,过了那天,大街、小巷,陆续张灯结彩,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窗花,人声鼎沸、华丽璀璨,烟花的响声偶尔在天空中回荡……腊月二十九日,我随同爸爸妈妈回乡下老家过年。一进村口,村里的大人、小孩簇拥而上,说着、笑着、爷爷奶奶更是乐呵,特别是84岁的姥爷,拖着颤颤巍巍的身体,也来村口迎接我们。爷爷告诉我,他正准备贴对联了,现在的人为了简便,用胶带贴对联,可爷爷用了最古老的方法用打的浆子贴对联。我也忙着帮爷爷。当爷爷把镶了金边的大红“福”字贴到门上的时候,我不解地吼了一句:“错了!错了!”我的吼声吓到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异口同声的问道:“怎么错了呀?”“爷爷把‘福’字倒贴了!”我笑嘻嘻的并伴着鬼脸连忙回答道。爷爷哈哈大笑说:“这‘福’字贴在门上,并且倒着贴,那样就寓意着‘福’到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我家的年夜饭是由64岁的爷爷亲自下厨,准备了好几道菜。奶奶负责切菜,妈妈负责拌凉菜,爷爷负责炒菜。
10. 清明,天空中飘着雨丝,一个略带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户,从清明前几天就开始筹备了,筹备些什么无非就是清明粿了,这个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样,里面的馅儿,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来尤为复杂,是诸暨人过 清明节 的必需品。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明粿,里面包含了太多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样了。准备好清明粿,就要去扫墓了。
11. 过了许久,一辆出租车缓缓的从那巷子口驶了过来,在我家门口停了,两个熟悉的身影走了出来,我一股脑儿的冲进父亲的怀中。心里是责备父母的晚归的,父亲却一再以他工作忙为借口,而我却并不对他的文过饰非领情,但仍感到一丝宽慰。父母们收拾好了东西,便围在了奶奶做的那一桌子菜前。闻着菜香,一股温暖涌上了心头。在奶奶的吆喝下大家吃上了一年一次的年夜饭,一大家子有说有笑,好生热闹,那一碗碗可口的饭菜也所剩无几了。
12. 好奇怪,真的好奇怪,我一向都是那种比较活跃的性格,可今天却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说悲伤也算不上,更不是什么所谓的(对于时光来去匆匆的惋惜),因为我不是那种伟大的作家,更不是那些见景伤情的诗、词人,所以我不想“太过做作”。
13. 挂好对联后,人们便会放响第一个“庆年炮”,便是将一捆长长的炮挂在屋顶上燃放,有兴致的人家还会将鞭炮摆弄成“运”字形或“龙”字形等形状,以企盼新年能交好运,得大喜。就这样,当鞭炮挂好燃放时,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阵阵耀眼的火光和喜庆的炮声中,淡淡的阳光从云缝间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14. 弹指之间,春节到了。春联,爆竹、年糕、汤圆、年夜饭、压岁钱。你感受到了春节的感觉了吗
15. 美食,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火锅是家家户户都爱吃的。肉丸、木耳、香菇、蔬菜在锅中沸腾着,翻滚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地吃着,真是回味无穷。小孩们则一般喜欢吃年糕和冰糖葫芦。年糕软软的,甜甜的,拿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尝,令孩子们百吃不厌。红红的山楂裹上一层糖,串在竹签上就成了美味的冰糖葫芦。咬上一口,“嘠吱,嘠吱”地响,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混搭在一起,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春节的味道就在舌尖上扩散开来。
16. 除夕夜到了,大家都在家门口欢天喜地地准备迎接崭新的一年。
17. 中午,姥姥把煮好的饺子端上了餐桌,香气扑鼻,惹得我直流口水。“啊,真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不禁叫道。我指着碗里的饺子问道:“姥姥,这几个是不是我包的?”姥姥说:“是啊,这几个就是你包的呢。”啊,怪不得这么香。还是自己包的饺子才最好吃呢。我在心里这样说。
18.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9. 我爱新年,爱这热闹的新年!
20. 元宵,大街上挂满了喜庆、鲜亮的灯笼。诸暨的一些乡镇上会举行舞龙舞狮、花灯展等节目。走上街头,大人们会在花灯前伫足观赏,小孩则是选择猜灯谜,不仅是为了那些精美的奖品,更是对自己猜谜本领的一个认证。还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汤圆了,家家户户准备的汤圆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腻了还可以吃咸的,自己烧的青菜汤圆,“迷道”不要太好哦!
21. 清明 时节雨纷纷
22. 拿着剩下的那零钱,带着身份证,我走进中国农业银行。开户办卡、存钱。我又决定开网上银行,我要网购。一切ok,我带着那个属于自己的银行卡和移动k宝回家,回家上网。我把自己的银行卡锁进抽屉里,上锁,。我决定不到关键时刻不动里面的钱了。可我选择了网购,看着那开爱的笔,本,包包,我心动,买!手机停机了,网上缴费,交!弟弟喜欢那件海绵宝宝的睡衣,买!哇,好开心啊。此时好爽,两天,三天宝贝到家了,好幸福啊。可那卡里的钱却悄悄的没了
23. 我把鞭炮和礼花放完后,并没有离去,而是观看他人放的礼花,礼花一下冲上天,“啪、啪”声不断,天空中有好多好多的礼花在绽放,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红玫瑰开放,有的像满天的繁星。
24. 春节的味道是什么有人说是甜的,是幸福的,是温暖的。
25. 随着日记一篇篇的完成,随着日历一张张的翻阅,春节的气息已经十足了,兔年如期而至。我用那小小的眼睛,过大年。雪花纷飞,大地犹如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大棉被。拨去了那层厚厚的白色大棉被,小草露出了嫩绿的脸蛋,大树也露出了那憨厚的笑容,仿佛是在迎接春节的到来似的。
26.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
27.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的节日,它会永远流传下去的。
28.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大人们忙个不停,我们小孩子什么也不会,就东张张西望望,看到了鲤鱼在大锅里洗着热水澡,水果在果盘里晒太阳,大米在电饭锅里做桑拿,闲着没事儿的瓜子儿在盘子里打架……终于做好了饭,我高高兴兴的来到饭桌前,看着这些美味佳肴。我暗想:呵呵!美食呀,我等你好久了,快到我肚里来吧!我拿起饭碗,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爷爷说:“看你那吃相,好像三天没吃饭似的。”我嘻嘻的笑了。午饭后,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天下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我们就像刚放青的小马一样在家里奔跑,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爸爸妈妈也大度地没有吱声。
29. 我只觉得“跨火盆”特别有趣,并不知道它的意义。后来妈妈告诉我,这也叫“过火盆”,象征着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这有趣的习俗不正寄托着家乡人们期盼来年幸福好运的美好愿望吗
30. 终于,我把联写好了,围着的人们都叹服叫绝,我得意地把联挂了起来。这就是春节的味道啊!
31. 奶奶家有个风俗习惯,让我感到很好奇,就是地龙两边摆着炮竹(奶奶家的方言叫炮掌)和长长的蒜,这是代表什么呢原来代表着合掌合算。大年初一,与位老爷爷手上拿着与条龙在地龙前面扭地龙,祈求合家平安。除夕夜到大年初二都不能过扫地,房间都要亮着灯,大年初三许多了炮竹才能扫地,真有趣!
32. 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出来放烟花了,他们的烟花同样是绚丽多彩,不一会儿,整个天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33. 春节,就是这么令人怀念,就是这么令人怀念。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但,不得不说,家乡的春节真有味儿!
34. 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35. “过年啦!过年啦!”旋子拍着手开心的叫着。又过了一年啊,时间过得可真快,想想去年的过年就好像是昨天的事情。
36. “开始了!”爸爸说道,打火机在烟花上一点,滋滋的声音伴随着星星火光,由那长长的导火线传到烟花中,一阵长长的尾音响起,我们的烟花好像成了这黑夜的主角,这场宴会的主角。又是一道烟火,我们的上空,原本漆黑一片,现在,亮如白昼。
37. 晚饭后,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来到了楼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大箱子都是零食和衣服。母亲摆弄着一件件新衣,又在我身上比划着,生怕我们有一点儿的不喜欢。母亲拿起给爷爷奶奶买的新衣,让他们试穿上,一向节俭的爷爷奶奶责怪母亲乱花钱说,老人不像小孩子,过年哪要买什么新衣。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38. 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春节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们便将一碗满满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腻,回味无穷。饶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后,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挂上红联。村里有这样的说法,谁家的红联要是挂得最早,那就是好运来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将一张张鲜红的 对联 完好地粘在对应的门框上,大门上。
39.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就算是大年初一了。这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拜年祝福。认识的,不认识的;身边的,远路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个个笑逐颜开,相互拱手祝福,把新年欢乐祥和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40.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41. 伴随着除夕远去的步伐,便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吃汤圆、逛花灯是元宵节当天必不可少的节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节是甜甜蜜蜜、五彩缤纷的。
42. 元宵夜的灯笼亮起来了,元宵节的气温升腾起来了,连尘土都是别样的味道,一切都是家乡的味道……
43. 突然一天里来了一场大雨,大雨哗啦哗啦的下着,瞧着屋外的大雨,奶奶心里有些落寞,因为她的影子瞧不见了,她不知道春节离她还有多远了。
44. 春节,是我们农材最盛大的节日,按照习俗,每个人都要在节日的前一天回家,为春节的欢庆做准备,不过我们春里的春民大多数都在外地谋业,所以回来时需要时间,因此,刚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现实的,故节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里人回归的高峰期。没等起得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爬起,村里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灯。不论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没有丝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里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动了起来,挂鞭炮,粘红联,煮早餐···忙得不亦说乎。有的人家还提着几捆鞭炮,待到远处亲人归来,便高高的挂起燃放,亲人们在一片欢腾中相见。
45.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晚上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饭,桌上有我爱吃的鱼丸子,姐姐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哥哥爱吃的红烧鱼。吃完年饭后,我和哥哥、姐姐开始放鞭炮和烟花了。这时,我拿来了一支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只见烟花一会儿喷红,一会儿喷绿,一会儿喷紫,真是好玩。
46. 终于到家了,但我没有像别人一样感到终于到家了的感觉。因为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我们北京人不光彩的一面。也就是在跨进家门的那一刻我下定决心做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北京人。
47. 除夕那天,我跟姥姥学着包饺子。只见姥姥先是把面粉放入盆中,浇上开水,再用筷子使劲搅拌,渐渐地面粉变成了“棉絮”。姥姥用力揉搓这团“棉絮”,一会儿功夫,一个又大又圆的面团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了。接下来,做饺子皮。我照着姥姥的样子把面团搓成长条状,再掐成一小段一小段,之后是把它们放在手掌中间用力搓成圆球、压扁,最后再用擀面杖擀一擀,就成了。
48. 吃得差不多了,我往窗外一看,呵,家家灯火通明,大概都在吃团圆饭吧!“哧——噗!”一串烟花升上天空,五彩缤纷的焰火把整个夜空都照得绚丽多彩,仿佛在预祝新的一年会更加美好!
49.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斗地主”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50. 每当别人问起我来自哪时,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来自诸暨!没错,就是那个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画梅而闻名于世的王冕的故乡——诸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暨的一些风俗民情吧。
51.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52.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灯笼,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我们家也不例外,墙上挂上了火红火红的中国结,门上贴上了红彤彤的门联,柜子装饰着小灯笼……到处都是红红火火……我呢?却轻松自在地待在房间里自由自在的看电视,你想看多久就看多久,边吃零食边看,坐怎样的姿势当然都不会有人管你啦。自由的感受真好!
53. 这是一个没有工业,没有污染的小山岙。天台山脉延绵而来,从三面温柔地将村子拥抱入怀。不远处,三门湾的海风挟着淡淡的海腥气徐徐吹来。远天白云,幽静小巷,时光仿佛定格。腊月,当青白色的枇杷花开得纷纷扬扬的时候,外出工作、求学的年轻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来,沉睡的古村才苏醒过来。大人们做麦饼、裹麦饺、包粽子、捣麻糍用各种美食迎贺新年,而最受人欢迎的美食要数十四夜的馏了。
54. 可能因为我的文章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没有生动的文笔,更没有吸引人的题材,别人只会认为我是在小题大做,以至于如今的我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都以为我只会说大话,我现在的朋友可能也只会是过眼云烟,过了这个初中,我们就会在操劳的高中生活中逐渐忘记彼此……对此,我一直在想问一个问题,友谊真能地久天长吗
55. 快要过年了,我想:每年都是大人给我们小朋友发红包。今年,我要给大人们发个红包。
56. 贴完了春联,妈妈便一头扎进厨房预备起年夜饭来。“乒乒乓乓”的声音不时从厨房里传出来,想必妈妈正在指挥锅碗瓢盆演奏一支交响曲呢!阵阵香味飘来,馋得我不住咽口水,真想赶快尝一口。
57. 因为之前学过 国画 ,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58. 过年了,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可是手握着红包,我感受它并不轻,这里有长辈们对我的期望,是那么情谊浓浓。拿压岁钱的感受真好。
59. 下面,就是包饺子了。我睁大了眼睛,仔细看姥姥如何做。同时我也拿起一张饺子皮,按照她的样子做。先是把馅料放在饺子皮的中央,再把饺子皮两边对折起来,之后分别从左边和右边向中间推饺子皮,要推捏出褶儿来。你瞧,我也包出一个像金元宝一样的饺子了。一鼓作气,我一连包了好些个。看到自己包的饺子,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60. 天哪,今天再数数自己的压岁钱,已经剩下了个零头,我不敢再数了,真是越数越少。
61. 不知不觉的,午夜的钟声缓缓敲过,只持续了片刻的宁静便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响声撕得粉碎。那声音起初是零星的,微弱的,含混的,渐渐地,那声音高亢起来,如海潮般势不可挡地从黑沉沉的夜空中滚落下来。原本还清凉的空气被震颤了,溶满了火药的特殊味儿……
62. 我的高中生活,充满了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指导,让我获益匪浅,我学会了体贴,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拼搏,学会了感恩,为今后走向更大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爸爸妈妈,谢谢老师!我将永远怀念高中生活,因为它承载着我追逐梦想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