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2 11:18 11
1.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2.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3.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4. 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5.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6. 第一课时
7. ④续编故事:(出示)
8. (
9.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10. 五、拓展延伸
11.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12.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13. 学生思考、讨论
14. 诵读法2.质疑法
15.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16. 揣摩句子的语气。
17. 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18. 明确[呼唤和平]
19.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20.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1.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2.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3.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4.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25. 吃相:三板一眼
26.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7.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28.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9. 品读吃相的高傲
30. 四,预习指导:
31. 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2. 背诵课文。
33.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34. 成果展示:
35.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6. 品读叫声的高傲,
37.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38. 读书指导。
39.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40.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1.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42. 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43.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44. 教学方法
45. 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46.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47. 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48.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49. [教学步骤]
50.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51.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52.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53. 六、布置作业
54. “辩”通“辨”,辨别。
55. 多媒体显示:
56.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57. C、文言文入门:
58.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59. A、三分钟演讲
60.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61. 【教学方法】
62. 文中有一个词语“ ”能概括老王一生的命运,这个词语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63.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64.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65.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66. 能力目标
67.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68. 教师讲解:
69.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70. 补充适当的词语。
71.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72. 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