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5 11:50 17
探寻经典,感悟人生——五篇经典读物总评
1. 死亡是人类难以逃离的宿命。《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2.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习惯
3. (
4.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常局长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引发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于我,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领。
5.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一位患了不治之症的母亲,如何面对死亡的态度和选择。作者的母亲得知自己患胰腺癌晚期,面对病痛以及死亡的宣判,她没有被击垮,也没有抱怨,她在生命的尽头最重要的选择是阅读。
6. 在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从某种角度,她已经阅读了我这本书的结尾——当你患上胰腺癌,并在确诊的时候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那么就不太可能拥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你相当清楚命运为你埋下了怎样的伏笔。"
7.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课堂上偶尔的疏忽和懈怠,都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8. 此外,安还亲自安排了自己的葬礼。
9. 而威尔与母亲用阅读打通了一切世俗的阻隔,这正是我为之感慨之处。读这本书的过程,对喜欢读书的我来说,是一个洗礼的过程。
10. 一、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1. 掩卷沉思,再次感谢作者,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天地的无限风光和万千风景。衷心希望能够每一位教师都能热爱读书,让我们一路修行读起来,一路修行写起来!
12. 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先要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一个人培养的好习惯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最细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明白,教师并不能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语文?文中还这样写道,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给别人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将外界一切融入我们的生命,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13. 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
14.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15. 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一只叫“紫岚”的母狼,怀着公狼“黑桑”的遗愿——-让后代成为狼王,生下了“黑仔”、“蓝魂儿”、“双毛”、“媚媚”。然后辛苦地培育它们,想让他们成为一代狼王,但是都失败了,直到母狼“媚媚”长大后自己生下了新的小狼仔后,“紫岚”为了自己的后代不被金雕猎杀,与金雕同归于尽了。
16. 二、设定高的学习期望
17.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劳累的时候,最容易堆积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旦引爆,对人对己都有害处。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18.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19.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的前面。
20.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21.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22.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23.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
24.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脚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们也终能抵达。
25. 还有美国式的亲子家庭关系,如何对待和面对自己或亲人被诊断为癌症的态度。书中流露出的爱和开放,反映了美国家庭的氛围和亲情,相互尊重和独立。
26. 如何在最后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无怨无悔更加精彩?威尔,作者,从来都不知道如何面对医生对他母亲的判断,以及如何与他母亲自然地交流。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一本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样开始了。
27. 一杯摩卡咖啡,两个人之间最常见的话题:“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我们的读书会就这么简单的开始了。"
28.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一些教师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29. "母亲看书的速度很快。对了,有一点我要告诉大家。她总是先读一本书的结尾,因为她等不及想知道在阅读中事情会怎样发展。
30. 当时发过去的是18万字左右的电子稿。我原本有心理准备——常局非常繁忙,加之看电子稿十分辛苦,他完全可以像其它写序言的作者一样,让我先写个序言初稿,他简单修订署名即可的。我甚至已经想好了基本思路。
31. 耳鼻喉头颈外科岑恩恩
32.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在阅读专业书籍时,有时只需要通过浏览来获取信息和比较观点,但需要更加仔细地阅读。
33. 四、活在当下
34. 除了临终关怀,我们还有一个难题——如何告诉病人真实情况。安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效果决定停止打架。也就是说这个决定完全出于安的本意。
35.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36. 这是一本关于癌症患者最后旅程的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很难避免与癌症患者接触。我很高幸读到这样一本书。在安最后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一位美国癌症患者从确诊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37. 拿我的小书《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一书作者的感悟:“让家校沟通更有成效的策略”(第56页)为例。这篇文章是我邀请张局为我的小书写的序言。
38. 作者吴淑英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39. 教室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学员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