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12:16 11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年味渐浓,春节将至,喜庆满溢!
1. 看时,我们三个坐在地上,笑得我们趴在地上起不来了,弟弟笑出了泪,妹妹笑得肚子疼,而我,乐极生悲,一下撞到沙发上去了。
2. 家乡有个说法: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女人不许上灶台,怕惊扰灶王爷上天,理由是:女人长年累月在灶台上,烧火做饭有很多事情,让灶王爷不满意。所以早上这顿饭,女人不许做,必须得家里男主人下厨房做这顿饭,做熟后由他在灶台前祭拜灶王爷,送他高高兴兴去天庭面见玉皇大帝。小年饭要在天亮之前吃完,晚了就会耽误灶王爷上天吉时。
3. 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爸爸不知从哪里给冒出来了,给我讲了一节“生动”的民俗课,说什么要用麻糖粘灶神的嘴,想让他上了天干脆不说话,或者让他吃了麻糖嘴巴甜,只说好话。
4. 父亲大声喊:“小将们开饭喽!”听到喊声,我们个个连蹦带跳的跑出了屋,放桌子的、拿筷子碗的,一拥而上。眨眼间饭菜摆上饭桌。可盼到吃饭了,一个个眼睛把饭碗都快盯出窟窿了!
5. 到了晚上,我家灶台又成了烽火台!上边点着蜡烛,下边燃着黄表,空中还有黑色的东西飞来飞去,我被一阵烟呛得两眼直喷泪,赶忙飞快地跑开了!
6. 父亲说:“黏高粱米铺锅底寓意“高粱高粱高粱,日子过得像高粱一样红火!大黄米寓意:皇粮,家里子孙来年吃皇粮,光宗耀祖!”
7. 外面下起了小雨,妈妈根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走在给爸爸去送饭的路上,看见有的人跑着回家,有的人打着雨伞回家,还有的人把帽子戴在头上跑。
8. 儿时记忆中,过小年这天,天还没亮,父亲就起来做小年饭菜。
9. 听奶奶讲,过小年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习俗,老辈子啊!皇上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拜灶王爷,要蒸年糕或大黄米黏干饭,把灶王爷嘴粘住,怕他见了玉皇大帝说人间坏话。后来民间百姓也学着过小年,祈求灶王爷多为自己家说好话。
10. 年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种文化,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脉络里,因而在我的记忆里,每每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不论天气状况如何,父母总要选择扫尘,于是从早到晚,便忙个不亦乐乎,直到天黑,父亲把院子里全扫光,煤块搬回家,灰尘才基本算得上扫完,之后母亲总要给我们做一顿好饭犒劳,香喷喷的味道,很快就将我们所有人的疲劳所替代,现在想起来,虽一去多少年,这份记忆却如在眼前,小时候与父母亲一起扫尘的一些画面还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是呀,一家人为了完成扫尘任务,大家争着抢着干着自己手中的活儿,从没有一点埋怨之情,这幸福的滋味至今还让我感到无限的欣慰。
11. 春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谓经久不衰,而且被国家列入文化遗产,加以弘扬光大。春节,细心的品味,是推陈出新的时段,一年四季轮回的过程。过去的时光令人难忘,新的一年,充满希望,令人向往。
12. 接下来就是在西锅里熬萝卜丝豆腐,首先把锅烧热,放上猪油,加上葱姜蒜碎末,往锅里放半盆热水,倒上萝卜丝,倒上豆腐块,撒上盐、花椒面,盖上锅盖,还把铲子放到锅边上,熬萝卜丝有个讲究,不能把锅盖盖严实,得漏气,要是闷住气,菜就是苦的。炖豆腐不能用大火,要小火慢熬,才好吃。菜十几分钟就熟。
13. 这一天又俗称小年,最重要的民俗就是祭灶王、吃糖瓜。之后,人们扫尘、炖肉、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等,自此便拉开了次年春节的序幕。也从此,年味渐浓,年时渐近!
14. 不过现在生活不同了,像扫尘这样的活儿也渐渐开始成为了家政服务公司在年关时节的主要业务之一。在单位,大家主张把家里扫尘业事情放给家政公司,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动手尾号,这样,一是劳动劳动能松弛一下自己长期以来不干活的筋骨;二是借助扫尘能够增家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家人在劳动中不断的学会包容,宽容与默契,那么说一场小小的“扫尘”活动,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意义远远要高出我们对待劳动的本身,今天我写这样的文字,有些人觉得是一种没有突破传统的认识,似乎主张守旧,但是,我想,有意义的事情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时代在变化,赋予腊月二十三的意义也渐渐的在变化着,小年得于文化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的丰富起来。
15. 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奶奶就告诉我们: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穷人过小年,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16. 午饭时,我们吃了“满汉全席”——有饮料、鸡肉、鱼肉等。大人们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我们三个小孩是大口撕肉,大口喝雪碧,是满嘴流着油和雪碧(画外音:有点夸张。)
17. 今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奶奶告诉我:“今天呀,大家过小年。”“小年?”我比较疑惑。只过过大年,没过过小年啊!奶奶说,其实就是打扫打扫罢了。原来如此。‘’那我也来帮帮忙吧!“我开心地说。”那好吧!“奶奶说道。
18. 奶奶听父亲这么一说,就笑着走出来。把父亲的`围裙解下来系在自己腰里,开始张罗吃饭。
19. 弟弟说“我们玩‘桌上弹球吧’。”我和妹妹都说“好啊。”在玩时,弟弟一直戴着耳机模仿弹球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嗖(其它拟声词表示不出来了)。”最后,弟弟排行第一,我第二,妹妹最后。
20. 啊,小年!你就如春节的彩排,真是热闹非凡!
21. “满汉全席”过后,我和弟弟开始放爆竹。我俩一人点了一根香,把那种很大的爆竹拆成一小个一小个的,开始点。爷爷见了,说:“这样放,一千年都放不完。”我唱起“因为在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无法手拿着根香,点燃这爆竹。”在“认真”看书的妹妹说:“真好听呀。”弟弟抱怨道:“要是有雪就好了,把爆竹插在雪里再放。”我俩又搞了些四连响,五连响,还把爆竹扔进缸里,声音像闷雷。奶奶说我俩:“无恶不作、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22. 说到小年,只是听父亲讲过,但我总觉得似乎来自于戏文里,可信度让人质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点书,说起年的文化在今天我依然是一份空白,可能说出于这个好奇,在这一天闲暇的功夫,就上网翻阅了关于小年的许多资料,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在这一天,据民间传说的灶君要上天独自汇报工作,灶君又名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曾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其责任就是负责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行事的工作,一年一度汇报,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奉命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情况,进行述职报告,因为这样,一些人怕自己做过昧良心的事情,被灶君告密,于是在祭祀各路神仙的时候有意识在祭祀贡品上加点糖块,贿赂灶君。不过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祭祀的时候总是一律对待,用父亲的话说人无完人,做错了若能改正就一定是万人,是呀,倘若我们以贿赂的方式来包容自己的错误,最终被惩罚的一定还是我们自己,虽说这只是个传说,可我想,公道在人心。
23. 包完饺子,我们拿去煮。“开饭喽!”妈妈说。我们把饺子端上来,吃了起来。味道真的不错哦!尤其是我包的,我感觉更“好吃”啊!昨天真是好快乐!
24. 奶奶一边吃饭,一边忙着给我们添饭。吃一会儿还端着饭碗,去看看锅台上的贡品,怕野猫来偷馋。贡品要是被野猫偷吃了,来年家里会闹饥荒,粮食吃不到过年。
25. 小年那一天,我早早就起了床,想看看到底有哪些风俗。
26. 在我回家的时候,爸爸叫住我说:“带着雨伞吧。”,我说:“谢谢,爸爸。”我就带着雨伞回家了。
27. 爸爸还在那里口若悬河,我却想着:粘住灶神的嘴?家家户户都粘神仙的嘴,天宫的神仙大会不就成了手语大会了吗?再说了,如果真想粘灶神的嘴,加上一管胶水不是效果更好?不过那灶王爷在天上,绝对会用手语说上一句“这户都不是什么好人!”想到这,我嚼着麻糖笑了。
28. 儿时的小年多么令人留恋,童年已化作缕缕炊烟飘向遥远的天边!
29. 时光飞逝!每到小年到来时,就想起饭桌上我们一群孩子像饿急了的狼似的,抢着吃小年饭的傻模样!想起奶奶拖着三寸金莲小脚,在饭桌前、灶台旁看猫守门笑容。父亲祭拜灶王爷那神神叨叨的话语,像电视剧里那些镜头,在脑海里回放!
30.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积蓄能量,再接再厉,奋勇向前,为明天的美好生活扬帆远航。
31. 小年拉开新年的序幕,吃麻糖,送灶王爷上西天。这个形式非常隆重,老年人要带着一家人诚恳的祷告,恭送灶王爷及诸神回天堂述职,让灶王爷多说好话,确保日子越过越好,一年比一年强。从这一天开始,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沉浸在年节的氛围中,张罗着过年。要是按过去的习俗,每一天都一个说法,而且有不同特色。
32. 小年到了,大年随之而来,用一年的硕果庆典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万事大吉!
33. 小年的头天,奶奶把豆腐做好,一半打成小块放到盖订上冻成冻豆腐,另一半放到瓷盆里用都浆泡上,留小年早上萝卜丝炖豆腐用。到了晚上奶奶很晚才睡觉,在锅台前把高粱米和大黄米分别放在瓦盆里用温水泡上,便于煮饭时米爱熟,豆腐打成小块放到盖订上沥水。萝卜丝也用擦层擦好放到瓷盆里,不能放到瓦盆里(萝卜丝放到瓦盆里,隔时间长了会变色的),这样父亲第二天早上做小年饭时,就一气呵成了。
34. 晚上,我又和爸爸妈妈赶到外公家过小年,外公外婆家也早已准备了鸡鱼肉蛋,山珍海味,甜甜的美酒饮料,我今天吃得特别有味。吃完后,我和哥哥放烟火,小年过得真快乐!真是吃了东家赶西家,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无限的,我长大后要好好孝顺长辈。
35. 春节的来历久远,查阅资料,西汉就有过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节的元素不断翻新,年的韵味十足,令人难以割舍。不管怎样变,中心主题不变,只是形式有所转变而已。最早的传说,“年”是一头凶兽,每年到除夕之夜光临人间,残害生命,人们十分恐惧,纷纷采取不同形式,如张贴红色对联,燃烧爆竹,驱逐“年”兽,步入新的一年。这是流传千古的过年佳话。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年的认知不断深入,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延续花样百出,过年的时间前后时间有所改变。有的是吃了腊月初八的粥,新年的氛围就渐渐浓郁起来。有一句顺口溜说:“孩子孩子,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侧面说明了年的氛围来到了,生活要改善了。后来人们以腊月二十三小年为准,确立新年到来。小年这天要祭灶,恭送灶王爷及诸神上天堂,正式拉开过年的序幕,进入迎接新年的核心内容。每天忙忙碌碌的,张罗着年货,从内到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均在年节筹划中。优良传统之一,即室内室外清理大打扫,让厅堂焕然一新。鲜红的对联,斗大的“福”字,烘托着新年的韵味,洋溢着新年的`风采。红红火火过大年,是每个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
36. 晚饭后,我们三个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电视上找一个台——山东综艺频道。看7:20播出的一个节目——《喜剧学院》。
37. 奶奶说:“小年早上不让关门,门关上了,灶王爷在天上能看见会生气的,就不回来了。家里没了灶王爷,祸事就不断,也是对他不尊敬!”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诚心,奶奶这顿饭吃不踏实,哥哥和老叔想替她看着猫,奶奶说:“孩子不能代替大人看门,哪家孩子看门就是寓意:家里没有主事之人,不吉利!是在诅咒主人之意。”听她这样解释,哥哥和老叔吓得不敢在提看门的事了。
38. 别看菜饭已摆好,不能立刻就吃,父亲还教我们背一段关于小年的民谣:“腊月二十三,穷人过小年,大黄米黏干饭桌上端,萝卜丝炖豆腐吃得肚皮往外翻!灶王爷欢欢喜喜上了天,玉皇大帝面前献吉言,来年福神、喜神满人间!”
39. 中午,我接到爷爷的电话,要到爷爷家过小年。爷爷早就为我准备了满桌的美味佳肴,我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爷爷夸我考得好,奖给我好多好多的'铅笔。
40. 父亲做饭时,奶奶就躲在屋里不敢露面,怕灶王爷不高兴。做饭时大人孩子不准大声说话,要是惊扰了灶王爷不得了!家里小孩子可以到灶台前去看做小年饭和祭拜灶王爷的过程。
41.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有好多传统习俗被人们省略了,我希望人们重拾以前的传统习俗,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42. 接着,大家大伙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叔叔婶婶在擦玻璃;奶奶在扫地;我在抹桌子。大家各自将自己所分到的任务都认认真真地做完了。看到刚刚拾掇完的屋子,干干净净的,而且很亮堂。这个时候,我又不由得想第三赏析一下老家的房子,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面,啊!可真美。高大的楼房展示在我的眼前,可真雄伟壮观哪!洁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宽敞的屋子。真是漂亮极了。也是由于这是才刚盖没多长期的原故,所以这栋房屋在阳光下看上去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