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精选模板

面书号 2025-02-21 08:48 13


——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1.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4. 【课时安排】2课时

5. 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6. 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7.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8.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9. 引导学生根据林德曼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来阐述这个问题,如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讲解。

10.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1. 演示碳的循环过程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12. 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13.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14. (一)引入

15. (3)图中a2代表______。

16.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即以CO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17. 讲述:

1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19. 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20.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以碳循环为例搞清楚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21.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22.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23.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4.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5.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6.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键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存,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27.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28. 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

29.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31.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2.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33.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34.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35.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36. (2)图中a1代表______。

37. 解决办法

38. 疑点

39. 在碳的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约固定36×1012公斤碳。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的CO2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40.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41. 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43. 【设计理念】

44.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45.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46. 地位和作用

47.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48. 四、学情分析

49. 情感、态度、价值观

50. 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51. 二、教学目标

52. (1)将A、B、C、D各营养级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

53.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54.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55.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6. 教学目标

57.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58.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59. (2)物质循环的特点

60. 看图说话,P267中图104碳的循环过程,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61. (3)情感目标:

62. 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63. 过程与方法

64.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65. 2能力目标

66.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7. (五)练习

68.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69. 总结

70.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71.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7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73.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74. 太阳能;②

75.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76.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77. 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78. 伴性遗传的规律。

79.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8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81. 答案:(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3)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所以a3<a2;(5)10%-20%,五个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