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中秋赏月,童趣绘中秋,亲子共画团圆梦

面书号 2025-02-20 02:22 7


中秋月圆,童趣盎然。亲子共绘团圆梦,笑靥如花映窗前。

1. 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师节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2. 二、操作表现

3. (1)你的中秋节故事需要画几张画面?每张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4. (1)讨论对比画

5. 师:你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

6.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7. 教师出示范画,向幼儿介绍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8. 教师指导:根据幼儿绘画表现进行鼓励与帮助。

9. 重点难点

10. 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11. 三、分享交流

12. 活动过程

13. 初步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

14.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15.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16. 教师小结: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变化。月初时,月亮细细的弯弯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变越大,像镰刀了,像小船了.......到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最圆,像个大圆盘。接着,月亮又开始慢慢的变小,变呀变呀,到月末时又变得细细弯弯的了。

17.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18. 月饼(若干份)、图画纸、彩色水笔、范画:月之中、月中、月末时的月亮。

19. 在小组合作中能与同伴互相协商、分工,共同完成图书制作。

20. 活动准备

21. 回忆中秋赏月,体验看月亮的快乐。

22. 交流讨论。月亮姑娘为什么做不了衣裳?她是怎么变化的呢?什么时候变细?什么时候最圆?什么时候像眉毛(镰刀、小船、圆盘)?

23. 二、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24. (有封面、故事、封底、装订、标价、出版社)

25. 幼儿制作“我的中秋节”连环画。

26. 教师提出要求:把看月亮的人画大,注意五官的位置;把赏月的人都打扮一下。

27. 出示范例2,师:抬头看的小朋友和正面站着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

28. 请个别幼儿来示范抬头时的'头部特征。

29. 幼儿共同讨论:通过比较来发现头发、眼睛、嘴巴等画的位置不一样。

30. 幼儿作品展示,并互相欣赏交流。

31. 幼儿创作:人手一份绘画纸,幼儿进行绘画。

32. 回忆中秋节的主要情节。

33. 活动重难点:

34. (延伸活动:出示其他范例,引导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继续探索……)

35. 互相肯定:大家画的小朋友都能看到月亮啦!真棒!

36. 一、讨论演示

37.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38. (1)请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本中秋连环画,你们先商量故事内容,让后绘画,制作连环画。

39.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秋节团圆的含义。

40.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1. 讨论演示——操作表现——分享体验

42. 活动延伸

43.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详情如下:

44.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有很多,比如跟帮小朋友做月饼等等。

45.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体会过节的气氛。知道中秋节是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

46. 交流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47. 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书。

48. 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49. 三、画一画:会变的月亮。

50. 教学反思

51. 共同欣赏,师:小朋友都看到月亮了吗?

52.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53. (2)师:你们还记得什么是连环画吗?做连环画有什么要求?

54. 小结:原来抬头看的时候我们五官的位置不一样。

55. 出示范例1,师:猜猜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上面的时候头要怎么样啊?

56. 活动准备:

57.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58. 能表现出人物抬头时的动态。

59. 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60. 出示范例3,师:中秋节,有好些小朋友都在看月亮……

61.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62. (2)讨论示范画

63. 能根据故事发展表现故事情节画面,尝试制作连环画图书。

64.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65.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66. 活动流程:

67. 活动过程:

68. 尝试表现人物抬头时的动态。

69. 一、出示:月饼。谈话导入课题。

70. 将幼儿连环画放置在阅读区,供大家互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