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虚静养心,道法自然,心灵净化之道

面书号 2025-02-19 03:41 6


在喧嚣的尘世中,寻一隅清静之地,以虚静养心,以道法自然,让心灵得以净化。道,就在我们内心深处,等待我们去发现。

1. 致虚必守静。透过静的功夫,乃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

2.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3.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4. 本章还说到“归根”“复命”。“归根”就是要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虚静的状况,还回到虚静的本性,就是“复命”的思想。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 作:生成活动。 复:返,往复循环。

7. 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和“笃”意思相同,指极度、顶点。

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 明: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对于这种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叫做“明”。

10.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1. 大道运行万物生长如季节变迁,自然往复;人随道转,适时进补增减衣物就好,无需去干扰破坏它。不然必遭祸端;人取之于道,用之于道,但最终也是道的一部分……种一颗小树,适当浇水修剪就好,不要去强行干扰改变它,它自然会生长;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和花期,各有作用,各有所长,是什么料成什么才,随其自然就好,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讲的是天地平等的对待万物,圣人平等的对待百姓,国家的治理不能建立在等级差别的基础上,而是要平等的对待万物和万民,任万事万物自然平衡。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

1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4. 容:宽容、包容。 全:周徧(普遍,遍及,全面)

1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7. “复命”的思想,可视为’宋’学“复性”说之所本。庄子<善性篇>所提出的“复初”的主张,乃是与“复命”“复性”同类的概念,和本章关系也很密切。老子复归的思想,乃就人的内在之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向作回省工作。他们以为人心原本清明透澈的,只因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受骚乱与蒙蔽。故应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复归于原本的清净透明的境地。

18.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JzD365.com

2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2. 第十六章 虚静归根

23.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4. “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听多了就容易划线站队,偏袒和支持某些人,这样就会偏离法治,国家治理就会很快进入困境;“不如守于中”,不如就坚守在“中”上,这个“中”是把一切都包容进来的“中空”,也可以理解为“中立”。还有就是公正,不中立就没办法公正。

25. 所有的执政哲学,如果以某些集团为中心,以某些阶级为中心,这都是不公正的,这就失去了天地之间的平等思想。在茫茫宇宙之中,天地、万物、百姓、刍狗,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都纳入在宇宙茫茫无际的虚无之中。这个虚无世界之中,是有能量源源不断的流出来,来维系宇宙的秩序,维系生命的成长。这才是一个公正、滋养、中立的态度,才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则。

26.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27.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就像圆形的风箱,虚无地接纳了一切,但里面却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动而愈出”,像风箱一样,你一推动气流就出来了。其实天地之间、宇宙之中,哪怕到了没有空气的外太空,依然有能量存在,依然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老子很希望执政者、治国者,像风箱一样,能包容一切,滋养一切;

28.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9.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常用来形容草木的繁盛。

30. 本章强调致虚守静的工夫。致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儿心机和成见的地步。一个人运用心机会 蔽 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是要消解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31. 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32. 你的收获是什么?欢迎发表评论,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33.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