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10 15:08 7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论语》
2. “以众心”
3. “守正”
4.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以简洁、精炼的形式存在的,比如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二字格言和「言简意重」的经典语言精粹。这些句子或许很短,但蕴含的哲理却深刻着人们的心灵。也许我们在繁华的都市中生活太久了,心灵上已经产生了点滴沉淀,与那些精简的语句都产生了隔阂。因此,我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回归到这些精炼的语言中,以此来铸就我们内心的自我提升,增强我们对于各种事物的余味回味和管窥洞察的思考能力。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 当然,选用文言词语要从表达内容出发,注意保持语言风格的统一。有些中学生朋友在作文中生造文言词语,硬用文言词语,使文章文白相杂,半懂不动,结果形成“孔乙己式”的语言,应该值得注意。
7. “修己”
8.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勉学集》
10. “厚德”
11.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12. 下笔前必须对要写的对象用心去感受,细细体察,让心间自然生出一种真真切切的情感。在构思文章时统观全局,想清楚写的具体目的,明确文章效果范围,把真正感动你的相关材料收取过来,汇聚在一起,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里见世界,从精微之处窥见万象之丰,人情之大。
1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共看天下”,秦观《千秋岁》
14. 恰当选用文言词语也是炼词炼句的重要途径。文言文简严、凝练,其中有许多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用来,有时更富意趣,不但可以增添文采,而且可以缩短篇幅,精炼我们的语言。
1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诗经》
16. 另外,在写文章时,要达到以少胜多的表达目的,还要根据具体语境选用句子,凡一个意思,如果能用一句表达清楚的,绝不要两句、三句,如果能用一个短句表达清楚的,就不要用长句子。一句话往往可以有种种说法,我们写文章时就要留心选用那种用字少,简而明的说法,使文句如一枚橄榄,形小,越嚼越能品出无穷的韵味来。
17. 炼意虽然做到文章总体上的简明,但词句的简练更是使文章达到词约意丰的重要环节。我国古代的文章学家是非常重视锻词炼句的。
18. “知行”
19.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荀子》
20.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精粹的词语,也往往就是含蓄的词语。
21. “知足”
22. 在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绝不旁骛,调动一切手段为表达中心服务,犹如轮轴之向心,圆满而无隙,就可以保证全文不散漫,中心思想即文章的意旨极突出,文章的篇幅也不会过长,从而达到全局的凝练,这即为文章学上的“炼意”。
23. 刘勰认为:“一意两出,义之骈指也;同辞重句,文之赘也。”他把文章中的赘文、累句、浮词比作多余的“骈拇枝指”,主张“刈繁剪秽”,使文章“弛于负担”。
24. 要选择最精粹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孤立的词语无所谓精粹与否,主要用的地方是否恰当,根据上下文,从意义、声音、色彩诸方面对词语进行选择、调配。
2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
26. “虚心”
27. “明德”
2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9. 在这一点上,欧阳修驰马追稿,将《醉翁亭记》开首冗言缩省为“环滁皆山也”就是最好的例证。
30. “立身”
3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2. “笃志而勿疑,切踏实而勿浮”,张载《性理实义》
33.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34. 首先,我们要明确明快的语言决定于明快的思想。
3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6. “持平”
37.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与秦武阳奉樊於期头函和地图入秦见秦王,在秦廷,“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罪……”,这里“顾笑”,仅两字就把荆轲当时的心理、行为过程表现了出来,反映出了他睿智机敏,从容镇定,胆量过人的性格特点。
38.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39. 精粹的词语也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因为富有表现力,并不需要把话说完、说尽,相反,是要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余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