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揭秘42条文言文疑问句,提升阅读体验!

面书号 2025-01-03 13:19 6


1.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2. 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女、若、尔、汝、乃、而、其、相等”。作主语或宾语,译成“你”或“你们”;作定语,译成“你的”或“你们的”。例如:

3.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4. ②其:(

5.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6.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7.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8.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 ①“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什么样”。例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今日之事何如?”“为之奈何?”“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以闲敝邑,若何?”“此为何若人?”

10.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1. 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12.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

13. 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14. how”是这个家族中的小妹妹,用处可不小,主要集中在对程度、方式提问,意思为“多少,怎样”。例如:

15.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16. 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17. 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18. ③“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个)……”,放在动词前面,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19.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20. ⑥“何以……为”“何……为”,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例如:“何以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1. 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2. 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23. 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4. 疑问代词在句中应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没有性和数的变化,除who之外也没有宾格的变化。what,which,whose还可作限定词。

25. 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26.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7. ⑦“何(奚、曷)……之有”,用来表示反问,实际就是“有何(奚、曷)……”,意思是“有什么……呢”。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宋何罪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何陋之有?”

28. ③以:(

29. 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30.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31. 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32.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33.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34. 一是语文新课标删除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语文知识;二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三是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的判断来学习语文。那么教师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如何建构呢?

35.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36.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7. 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8. 3丰富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高中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

39. 哪里或那里。例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0. 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41. 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2. 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43. 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

44. 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45.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6.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47. 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48.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49.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50. 第一人称常见的有“余、吾、朕、予、之、其、相”等。译为“我”。例如: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

51.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52. ②若其后不接名词(即用作代词),三者均可用,which和what的用法区别可参见上面的分析。至于who,它一般只用来指人(用作代词的which不用于指人),不管选择范围大还是小、明确还是不明确均可用:

53. 恐前后受其敌:代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