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0-31 16:33 2
夜书店,月下孤灯,思绪悠悠。

1.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2. 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 通过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从中懂得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 三、积累运用
5.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6.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7. 二、合作探究
8. 《夜书所见》是 代诗人 写的,表达了诗人感情。
9. 《夜书所见》写的是哪个季节?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10.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1.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12. 萧萧:风声。
13. 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14. 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会说诗意。
15.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16.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7. 译文
18. (
19.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0. 注释
21.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2. 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重点)
23.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24. 多么优美的古诗,多么优美的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吧!
25. 结合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6. 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描写秋景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27.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28. 一、自主学习
29. 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思乡之情。(难点)
30. 扩展阅读:《夜书所见》教案
31. “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32. ,夜深篱落一灯明。
33.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34. 泊船瓜洲 王安石
35.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36. 篱落:篱笆。
37. 四、拓展延伸
38. 五、学习小结:
39.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夜书所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和同学交流一下。
40.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41. 再读全诗,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字、句在课文中标出来。
42. 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43. 杂诗 王维
44. 挑:挑弄、引动。
45. 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46.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47.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8. 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49.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50. 夜书所见古诗解释
51.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萧萧” “挑” “促织” “篱落”等词义。
52.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