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名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 >

李白秋景抒怀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0-31 12:44 1


赏析:李白天涯秋景抒怀

1.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2.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3. 一半是绝响,一半是惆怅。

4. 诗眼在末句的一个“得”字上。这般浓愁,从何而“得”?从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与压抑而“得”。李白有雄心,有理想,虽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始终不渝。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愁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愁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他忧天下之所忧,他愁民众之所愁。李白写此诗时,唐朝已经开始腐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他常对现实表示极大的不满,愤激之情常流露于离京后所写的许多诗篇中。本诗中所写的“愁”,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情绪的表现。李白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愁苦。

5. [原创诗歌欣赏]

6. 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7.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8. 怕是惊醒了,秋浦客舟人的思量。

9. ,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10. 秋浦,地处安徽省池州市。《诗经》中的《蒹葭》写得就是这个地方。李白也曾五次驻留此地,并作诗《秋浦歌十七首》。今鄙人也赋诗一首,不过是以现代诗呈现。后续再写一篇古诗词作以对比。不过个人觉得,还是古诗词写起来带劲。现代诗虽然在节奏上有自然的旋律美,但也是由于过于自由,反而成了另一种束缚。古诗词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但又不失韵律的美,恰是多了一份婉约与矜持。总而言之,各有所长。所以,鄙人的这首《秋浦歌》结合了古诗词与现代诗的语风,请大家欣赏。

11. 秋浦月的目光,

12. 是石楠树的梅花妆。

13.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比喻很多,有以山喻愁的,如“忧端如山来”;有以水喻愁的,如“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喻愁之深,尤为新奇,意味深长。读者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指责诗人,相反,会由衷地赞赏这出乎常理而又震撼人心的奇句。

14.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15.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16. 秋浦江啊秋浦江,风吟景忙,

17. 时光流逝,难掩双白鹭,

18. 出处: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19. 我只是悄悄地凝望,

20. 第二层,写“白发”增生之快,之多。结句奇妙,比喻贴切。诗的前两句暗藏照镜,后两句就明白写出。前两句,写作者看见自己的“白发”,由“白发”之长引起对愁思之长大发感慨。诗的后两句,是写作者面对“明镜”,为之一惊,不禁发问:“不知明镜里”的“我”,何时“得秋霜”?原来花白的头发,何时已经近于全白,犹如深秋地上的一片白霜?以“秋霜”比“白发”奇妙,贴切,二者色白相似;形容“白发”之多,多如“秋霜”盖地;表现“白发”增生之快,如一夜之间凝聚了这么多的“秋霜”;“秋霜”与“白发”都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具有忧伤的感 彩。其中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问,更表现了“白发”增生之多,增添之快,出乎诗人的意料,表现了忧愁繁多、沉重。至于“秋霜”“何处得”?作者虽未作答,但读者不难从诗的第二句寻到答案。诗人何尝“不知”“秋霜”“何处得”呢?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他知而故问,意在表现“秋霜”来得太快了,太多了,忧愁太重了,愁思太长了!这样,在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忧虑难以自解的心情。

2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生白发三千丈,只因为忧愁是这般长。〕

22.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

23.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24. 女贞林里的莺飞草长。

25.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26. 秋浦歌古诗其一李白

27.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28. 心事欲笺,是谁的爱情跃然纸上?

29. ,唐玄宗召请李白,是因为他诗写得好,让他做个宫廷文人,为自己歌功颂德。但李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一个正直有骨气的人,不愿阿谀奉迎,不会献媚权贵,因此受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李白在长安只住了三年,于天宝三年春,主动离开了朝廷。此后他漫游洛阳、扬州、金陵、宣城、秋浦等地,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在安徽秋浦写了《秋浦歌》,共十七首。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30.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面前的明镜里,从那儿凝聚了这么多白霜?〕

31. 第一层,写“白发”之长,是日夜忧愁所致。起句奇特,夸张大胆,骇人心目。白发三寸,就够长的了,这里不是写三寸,不是三尺,也不是三丈,而是“三千丈”,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白发之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黑发为什么变成白发,又为什么这般长?诗的下句作出回答:“缘愁似个长”,只因为忧愁也像这一样长。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诗人的“白发”,具体,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诗人的愁思,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诗人自己才能感受到。这里,作者用“三千丈”的“白发”,比喻自己无穷无尽,没完没了,绵长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取喻奇特,使抽象的愁思变成了形象的愁思,这种比喻与夸张手法的结合运用,使被诗人夸张的常年不断的愁思,得到了极为鲜明的表现。忧愁是早生多生“白发”的原因,“白发”是愁苦的结果。诗人不先写“因”,后写“果”,而是先写“果”,后写“因”。这样“因”“果”倒置,乍读诗的第一句感到突兀,但读完全诗感到突出,突出了忧愁的结果“白发三千丈”,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奇想出奇句,怎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呢!

32. 这是一首抒愤诗。全诗的描写中心是一个“愁”字。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大胆的夸张,以奇特的比喻,把愁绪忧愤描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他怀才不遇的心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33. 空山雨后,猿啼更胜,

34. 《秋浦歌十七首》表达了作者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