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0-31 11:14 0
在历史的长河中,边城,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今日,让我们揭开这神秘面纱,探寻边城的魅力所在。

1.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据说他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何逊的诗文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南北朝·何逊《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2. 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3. 春一色边城动,
4. 水绿半含苔。
5. 作者:何逊
6.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古诗三百首 , 柳树思乡查看更多何逊的诗文>>
7.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古诗三百首 , 咏物 , 梅花言志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北朝·何逊《相送》
8. 南北朝 : 何逊
9. 何逊:边城思
10. 何逊除诗以外还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他的《穷乌赋》似是残存的片段,并非全文。他的骈文中辞藻较好的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又并无显著的特色,远不如他的诗。
11.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一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一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一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一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一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一妇,夜来依约落边城。”而当边城春一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一色最能撩一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一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2. 柳黄未吐叶,
13. 赏析:
14. 客思故乡来。
15. 何逊的诗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的声律时,曾举他的《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还把他的《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
16.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何逊 写作特色
17. 何逊的诗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大用典故,像历来评论家所称道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等句,都能做到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情真意切,读后令人难忘。又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等句,善于用流畅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对仗工整而不觉其平板对杜甫有明显的影响。他还有一些写景诗如《下方山》、《还渡五洲》、《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等,也有许多传诵人口的佳句。这些佳句意境虽近于谢□但笔力则稍嫌平弱。钟嵘评谢□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这个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何逊的诗在当时曾与刘孝绰齐名,称为"何刘"。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认为何诗虽有"清巧"的长处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其实何逊的诗之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他的遭遇坎坷所致,其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 。
18. 【边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