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名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 >

洛阳至孟津道中抒怀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0-31 11:13 2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片被仙气缭绕的神秘之地,名为“临江仙道”。这里,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古木参天的山间小径,映照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传说,在这片仙域中,隐藏着无数未解之谜,等待着勇敢的探险者去一一揭开。今日,一位名叫孟阳至的青年,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仙道之旅。

1.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2. 【临江仙·自洛一陽一往孟津道中作】

3. 作者:元好问

4. 原文:

5.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6. 人生长恨水长东。

7.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8.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9. 浩歌一曲酒千钟。

10.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1. 赏析:

12. 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一陽一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13. 北邙山,在河南洛一陽一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一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14.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一爱一,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15. 以下哪首古诗提到洛阳孟津《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具体说明如下:

16. 金·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7. 是金朝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触景兴感,重在抒情,在志士悲慨之中,流露出孤寂之感。下片重在说理,既表现他以英雄自许,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18. 又表明他面对现实,在无可奈何中,聊以旷达自遣苦闷。全词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地”兴怀,由北邙山这一特定地点,引出吊古伤今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今古英雄”怀才不遇的感慨。

19. 该词上片以回顾历史起句,拢“今古英雄”于笔端,词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历史长河,写出了滔滔不尽、起伏跌宕的痛惜与感伤。“远目送归鸿”的意象,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20. 下片强压“长恨”浩歌放饮的意象,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式的自我宽解,词人的郁愤欲盖而弥彰,显得蕴藉而深远,更加挥之不去,难以摆脱。词作通过描写阔大的意象,以辽阔显苍凉,以浩歌掩感伤,词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可想而知。

21. 全词开篇写景,景即眼中所见:北邙山上的坟墓;黄尘路上奔波到老的英雄;春北飞秋南归的大雁以及日日奔腾的东流水,景物选取由近及远,然后由写景转入抒情。

22. 此景引起的是作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因此词人低吟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词句。再由抒情转入下片的议论:对人生短暂的无可奈何和对未来的玩世安排,水到渠成汩汩而出。

23. 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24.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著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

25. 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26.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