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0-31 09:41 6
逆流不退,坚岩如磐,破浪前行。

1. 宋·文天祥
2.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3.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4.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5.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6.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7.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8.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9. ------------------------------------------------------------------------------------------------
10. 唐·李白
1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 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享受冒险的乐趣。--狄斯累利
13. 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鸿
14. 《行路难三首》
1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6.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17. 形容人遇到困难坚持不懈的诗句
18.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19.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20.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21. 唐·杜牧
22.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23.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24.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25.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26. 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27. 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8.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29. 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列夫?托尔斯泰
30.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31.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32.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袁牧
33.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4.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35.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37.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8.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39.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0.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41.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42. 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43.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44.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意思是:前行的道路充满阻碍,并且又远又长,只要坚持不懈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抵达目的地。
45.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46. 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莫泊桑
47.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
48. 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49. 《赤壁》
50.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51.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5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53.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郭沫若
54. 行路难,归去来!
55.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56.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57.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5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59.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60.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涘”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6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62.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63.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64. 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65. 《过零丁洋》
66.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7.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68.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69. 《行路难》
70.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71. 秋风忽忆江东行。
72.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73.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7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5. 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76.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77. 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