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4 20:42 1
1. 释义为本作“洮”,形声,从水陶声。本义:用水冲洗,去除杂质,以液汁拌和食品。
2. 简体:癰
3. 无
4. Tags:笔画五笔
5. 读音:
6. yōng
7. 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文字。本义是逃亡。后又引申为躲避,还引申为离开的意思。
8. 綯、蠡、窳、纍、黴、蘇、癰、、、、、徵、後、、、、。
9. 五笔编码 uvky
10. 痈的解释 痈 ō 一种皮肤和皮下 组织 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痈疽。吮痈舐痔。 部首 :疒; 肿的解释 肿 ǒ 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 臃肿 。 部首:月。
11. 痈,汉语二级字,读作痈,一种生在脖子上或背部的毒疮,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症状为局部红肿,形成硬块且有脓包,表面疮口很多,异常疼痛:痈疽。
12. 痈疽脓肿。 《素问· 生气 通天论》 :“营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肿。”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通也。”
13. 藤爬草所结果实如陶盛琼浆是萄之范式。本义:指一种水果,用作连绵词“葡萄”。
14. 癰午集中疒部康熙笔画:23画部外笔画:18画
15. 綯,异体字,拼音táo,注音ㄊㄠˊ,简体部首糹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4画,五笔86XQRM,五笔98XQTB,仓颉VFPOU,郑码ZREZ,四角27920,结构左右,电码4871,统一码7DAF,笔顺フフ丶丶丶丶ノフノ一一丨フ丨。
16.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容切,音邕。《说文》肿也。《广韵》癰疖。《释名》癰,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正字通》恶疮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缓四*。厉癰,脱癰诸名。皆气血稽留,荣衞不通之所致也。《後汉·律历志》惊蛰晷长八尺二寸,未当至而至,多病癰疽胫肿。
17. 癰
18. 读音:yōng
19. 笔画顺序:
20. 笔画数:23画
21. 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22. 部首:疒
23. 又地名。与雍州之雍通。《後汉·献帝纪》分凉州河西四郡为癰州。《注》谓金城,酒泉,墩煌,张掖。
24. 名词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及坏死性炎症。多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呈局部肿胀,中央有许多小孔,呈瘻管状,非常疼痛。有发烧、寒颤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并发败血症。
25. 繁体: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