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3 23:02 0
在爱的土壤中,英雄与爱人,贫贱与富贵,和谐共生,爱意至上。
1.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3. “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
4.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1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12. 智慧身心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3.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14.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5.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16.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17.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18.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20.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1. 小不忍而乱大谋。儒家世界观 协和万邦,儒家人生观 自强不息 ,儒家价值观,忠孝节义,儒家的哲学观天人合一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子曰:“食色,人之本性也!”
2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23.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24. 他接着说:“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25.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6.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27.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28. 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9.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30. 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31.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2. Tags:经典
33.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3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5.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36.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3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38.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39.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40.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1.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4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43.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44.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45.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46.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4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48.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
49. 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译文:做官要做得好,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才可以做官。在中国,有一句新的话,叫“仕而优则商”,就是官当得不错,可以去经商,在中国由官员而成为企业家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50.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浮华。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5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2.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53.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54.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5.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56. 出自:《论语·雍也》
5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58.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59.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60. 温故而知新。
6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之用,和为贵。
62.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63. 世界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色彩。世界曾经失去声响,如今有你们陪我唱歌。夜里黑暗覆盖着左手,左手覆盖着右手。曾经牵手的手指,夜里独自合十。风吹沙吹成沙漠,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长的打坐。你是天下的传奇,你是世界的独一。你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来寻你。五、四、三、二、一、他和她的迷藏。开始
6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65. “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66.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67.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68.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69. 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无论如何,感谢经历。
7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71.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72. 如果我爱你比你爱我多,请你不要离开我。因为,你再回来时,我可能不再像那时那么爱你了。——李宫俊
73. 巧言令色,鲜矣仁。
7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7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76.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