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3 21:58 0
1.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2. 合则留,不合则去。
3.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轼《阳关曲 》。
4.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5.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 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7.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8.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9.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宋·苏轼
10.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11.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12.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13.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14.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1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16. 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17. 君子不重则不威 ——宋·苏轼
18.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9.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宋·苏轼
20. 减字木兰花 春月——苏轼
21. 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2.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23. —— 苏轼《阳关曲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 苏轼《念奴娇·中秋》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24.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5.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宋·苏轼
26.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27.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宋·苏轼
28.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29.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0. 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
31.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宋·苏轼
32.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宋·苏轼
33.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4.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35. 苏轼的定风波,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36.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7.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38.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9.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
40.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1.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42.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
43.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
44. 临大事而不乱。
45. 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46. 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7.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宋·苏轼
48.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宋·苏轼
49. 上元侍宴 ——苏轼
50. 1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苏轼《出颖口》
51.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52.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
53.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宋·苏轼
5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5.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6303136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
56.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57.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宋·苏轼
58.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宋·苏轼
59.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60.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宋·苏轼
6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62. 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63.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64.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接天莲叶无穷碧”、“留得枯荷听雨声”······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65.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66.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67.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68. 南歌子·游赏 苏轼
69.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70. 还有上面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