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22 17:47 3
踏足古老巷弄,千年壁画尽收眼底。
1.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在海外丢失的文物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2.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3. 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它是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4.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5.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7洞:佛经洞。
6. 跟着讲解员轻柔的步伐,走进黑暗暗的洞窟,踩着凹凸不平的地面,一束微光照来,我仿佛到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飞天的女神;千百年后依然栩栩如生,壁画之上是倒斗形的洞顶,上面绘满了千佛图像,这种设计即使图像更有立体感,也将壁顶的压力分散到四壁,让其屹立千年不倒。
7. 步入石窟,我就被那尊高达26米的弥勒佛像深深地吸引了。要知道,我张开的手掌也只有他的一个指甲盖呢!而且,他那副正在念经的样子是那样一本正经,他的尊严打动了我的心灵。
8. 莫高窟是人类艺术宝库,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愧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9. 我看到了古人他们想象的极乐世界,学到了古人建造佛像的方法,看到了精美的壁画,收获非常大。
10.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11.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12.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13. 暑假我随妈妈去甘肃旅游。印象最深的是敦煌莫高窟。
14. 莫高窟的正中央就是闻名中外的九层楼,九层楼顾名思义有九层,层层檐牙高啄,轮廓错落,白壁丹盈,红色的飞檐衬托出九层楼的壮观雄伟。
15. 在遥远的敦煌,有735个神秘的石窟,这就是有上千年历史的佛教文化遗址——莫高窟。
16.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17.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
18. 敦煌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是河西走廊上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重镇。走在那条路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古老悠扬的驼铃声,看到一条条丝绸在空中飞舞。
19.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 北魏战事激烈,“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当色彩“畅快柔美”的时候,是那英勇的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唐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辉煌的历史。大唐帝国,以一个帝国来称呼,一点都不恭维。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各民族团结,大量的外族人开始融入唐代社会。这时的色彩也开始爆发,爆发的并不野气,“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五代的“色流更趋精细”,“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当“欢快的整体氛围”不在拥有,色彩灰黯,舞蹈者的“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的时期。大宋的国土已经支离破碎。到元代,那艳丽的火红的亮丽的红色已经失去光泽,不再拥有属于它的光环
21.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22. 仿佛还置身在昨夜那一串串悠长而又清脆的驼铃声中,我们翻开了丝绸之路这本书的第九篇章——莫高窟之行。
23. 当我们到达莫高窟,我们将参观八个洞穴。导游会带20或30人参观。这些石窟里有雕刻的佛像:最外面的两个是天王,天王是菩萨,菩萨是佛陀最大的弟子叶佳和最小的弟子阿难,佛像在中间。在每个石窟中,除了奇妙的佛像,还有栩栩如生的壁画。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一个勾画出来的。在古代,没有灯,所以工匠只能在白天用一点阳光勾勒出这些佛像的轮廓。一幅壁画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古人对佛教是多么真诚啊!
24. 这里的佛像大同小异,但脸上的表情就各不相同,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慈眉善目。走近他们,仿佛都能听见他们的呼吸声。
25.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
26.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
27. 藏经洞的面积很小,只有3平方米,但它曾经容纳了5万多册藏经书,是不是很不可思议?经文是从哪里来的?先从一个叫王的道士说起。
28.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29. 我们还看了158窟,里面是释迦摩尼的涅盘卧佛像,佛祖是80岁涅盘的,他的灵魂到了西天极乐世界,旁边有他100多个弟子守护着他。100多个弟子造型都不一样,样子栩栩如生。
30.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31. 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
32. 敦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她在历史长河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她有着很多像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自然奇观,但无疑莫高窟,这支悠远回旋的古曲成就了她的辉煌。
33. 来到敦煌莫高窟门口。导游阿姨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耳机,她的讲解通过耳机传送给我们,每个洞窟只允许1000人参观,但是今天人特别的多,导游阿姨说为了保护石窟我们先在外面对着图片讲解一下,到了洞窟的时候快速观看。
34. 我们还看了17窟藏经洞,洞里本来有很多经书,现在大部分都在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在我们国家只有4000本,被买走了80000多本。
35.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36. 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
37. 莫高窟的神秘,也许不是余秋雨能写明白能述说清楚的,只有等你自己去解谜了。期待莫高窟之行。
38.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39.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40. 我和家人们站在莫高窟前面,欣赏着在中国伫立了1645年的莫高窟,我突然觉得排这么长时间队是值得的,能看到古人的瑰宝。
41. 莫高窟是活着的,是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42. 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3. 导语: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
44. 莫高窟共有735个窟,存有佛像和壁画的也有492个,细细观摩这些洞窟,好像踏进了历史的长河,轻听着古人低吟浅唱,感受着边关的铁马金戈,好似看到了一个个朝代的繁荣衰败,像是观摩了一场横跨千年的游行。
45. 我们参观了好几个石窟。其中一个石窟里,卧着长达米的释迦摩尼涅盘像,也称“卧佛”。他经过多年的修炼,得到了不灭的灵魂。在他的身边,站着72位弟子。他们有的愁容满面,为释迦摩尼的涅盘而流泪;有的则笑容可掬,觉得自己也能像释迦摩尼一样拥有不灭的灵魂。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中国第二大的佛像——弥勒佛像了。
46. 最后想说,余秋雨,你牛。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您的文字功底和艺术功力,更让我能感受到如同和您一起站在莫高窟的洞窟之中感受它的魅力。谢谢您的《莫高窟》,《文化苦旅》我将进行到底。
47. 因为我们提前一个月订票,所以我们有机会看数字电影。它讲述了莫高窟的故事。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的和尚在三维山看到了佛光,认为这是佛祖的召唤。于是他在山边找到一个山洞,走进去,坐在那里念经。后来,许多人看到乐这样做,并发现了许多深和浅的洞穴,大大小小,沿着山。
48.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49. 莫高窟的魅力不仅仅是局限于艺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四重交织,让人在这大漠之中感到生命的可贵。
50.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据文字记载,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暑假,我将去看看它的真面目。
51. 参观完莫高窟,我知道了古人对佛教的信仰,知道了古人对佛的尊敬。莫高窟是我这次旅行中最难忘的记忆,我要把它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52. 只要有机会,我便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53.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54. 据说莫高窟的王道士在打扫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经文。他立即告诉清政府,当时清政府有内忧外患,腐败无能,对王道士不闻不问。道士王认为:政府不要经书,也就是说这些经书不重要,所以他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外国人。现在藏经洞里的许多经文都在外国博物馆里。
55. 参观完世界艺术瑰宝莫高窟后我们举行了结营仪式,在结营仪式上周老师与孙老师的点评既表扬了我们在这次寻找诗和远方的过程中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指出此过程中我们不足的地方。这次总结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活不单单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责任与担当……
56. 石窟四周的石壁上还画着笔画,让石窟变得更加生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九色鹿的壁画了。它,一只拥有九色皮毛和一颗善良的心的九色鹿,被古人画得栩栩如生。我真不敢相信古人有那么灵巧的双手,可以把他们画得如此生动。
57. 虽然现在我已经回到了上海,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眼前就会出现莫高窟的种种情景。我喜欢莫高窟的雄伟和神秘,我真希望有一天再次走进你!
58.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现在,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