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21 19:42 0
——探寻古代治理智慧的现代启示
1. “凡人心险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即有此语,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2.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S226;子罕》
5. 爱 国
6.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7.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
8.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0.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11.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徐无鬼》
12. 记己有耻。——《论语&S226;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3.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4.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S226;高祖本纪》
15. 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16. 人之貌有与也。
17.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S226;王安石列传》
18.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9.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S226;阶级》
20. 生有涯而知无涯。
21. 一诺千金。——《史记&S226;季布栾布列传》
22. “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
23.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4.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S226;赵冲国传》
2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S226;告子下》
26.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27.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8.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S226;鱼父》
29.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30.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31. “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清虚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杯具。
32.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33.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S226;地广》
34.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35.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36.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7.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38.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9.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0.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S226;中庸》
41.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庄子有对社会的深沉的忧患,可惜,他忧患的结果不是抗争,而是逃避。
4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44. 若白驹之过隙。
4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4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47.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48.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49.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5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S226;述而》
51.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52.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S226;卫灵公》
53.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5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55.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S226;宪问》
5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8. 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5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60. 实事求是。——《汉书&S226;河间献王刘德传》
61.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6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S226;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