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探物明理,求知之路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7-05 10:53 2


探寻未知,求知于路。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不断探索,追寻那些未被揭晓的秘密。本篇将带领您踏上这场知识之旅,一起探寻那些闪耀的真理。

1. 相信自己,你就能做到。

2.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3.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4.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8.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9. 示 例 :

10. 想得到你从未有过的东西,就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11. 落叶归根的思想可以使人心底感到团结与凝聚。

12.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3. 志当存高远。

14. 关于格物致知的诗句 1格物致知的诗句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17. 1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9.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20.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3. 2“梅花也学娇桃李,不敢冲寒便出头”

24.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5. 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26. 心不可泊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

27. 词 目 格物致知

2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9.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0. 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31.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32. 不要以你过去的失败,与你未来的潜力,来惩罚你自己。

3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 掌声响起时,最好保持冷静,因为它标志着一场短暂的胜利,而胜利总会有结束的时候。

3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7.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38. 人生旅途中,我们注定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是,唯有在挫折中不断求助于智慧与力量,才能顺利跨过人生的难关。本文中所述的格物致知不仅是一种治学之道,更是一种治生之路。只有熟知孟子、道家、儒家等各个流派的精髓,才能成为真正成熟的人。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帮助大家战胜困难,成为人生的强者。

39.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