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05 01:37 2
1.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4.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裂告枝;……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7.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8. 学无止境。
9.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0. 荀子名言名句:
11.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2.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13.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合乎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14. 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15.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6.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7.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8.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19. 是谓肆敏是,非谓非,曰直。
20.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1.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22. 公生明,偏生暗。
23.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蚂肢野物也。
24. 君子曰:历扮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5.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2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7. 以悄谨善先人者,谓之教。
28. 酒乱其神也。
29.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30.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烂手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3.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3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5.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36. 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37.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8.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39.
4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嫌源息。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41.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2. 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闷喊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43.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44.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御颤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愿望。
46.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47.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48.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49.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0.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1. 白话释义:
5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53.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5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55.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56.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57.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8.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59.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以修身养德,达到远大的目标。
60.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61.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6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63. 《劝学》原文:
64.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65.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66.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7.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