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6:01 0
沐浴晨光,万物苏醒,诗意自然,在悠长的岁月里静静流淌。
1. 万物皆有音,听清世间美好
2.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3.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5.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6. 山行不觉遇知音,径自悠然夜老林
7.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8.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9.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0.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3.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6.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17.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8.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1. 大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灵感,引援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美好,保护它的生态平衡,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大自然赋予我们无尽的力量,在我们成长、前行的路上,时刻预示着出路,我们应该学会领悟大自然的意境,充实情感,不断进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22. 后汉书 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后沿以“沁圜”为公主第宅之代词,多见于唐人诗文。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诗:“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吴颂代郭令公谢男尚主表:“门开鲁馆,地列沁园。”
23. 本调[沁园春]。当创始于初唐,且出自侯门,可知也。万氏亦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又本调亦名[寿星明]。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本调无涉。
24. 〔作法〕 本谓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
25. 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
26. 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
27. 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
28. 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29.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30. 说明: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31.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32.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33.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34.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35.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36.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37.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38.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39.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40. 〔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1.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阕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42.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43. 沁园春雪 ——毛泽东
44.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5.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6.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47. 1三径:原意为三条小路。语本《三辅决录》,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隐,于院中特辟三径,经此三径出入,只与高人隐士相交往。后世即以三径称隐者的家园。
48. 2化用孔稚圭《北山移文》句意:"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此借抒自己思谋隐退之情。
49. 3衣冠:代指为官者。抵死:总是。尘埃:指污浊的红尘,即官场。
50. 惊弦雁避:《战国策楚策》记更赢与魏王在京台下仰见飞鸟,更赢说其能"引弓虚发而射鸟"。恰有雁自东方来,他果然虚发而将它射下。魏王问其故,更赢答曰那是只箭伤未愈的孤雁,听得弓响而更想高飞,以致伤口迸裂,应声而下。作者以此自喻忧谗畏讥的心态。
51. 5"秋菊"三句,语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喻志行高洁。
52. 作于淳熙八年秋,时带湖新居即将告成。屋名"稼轩",且取为自己的名号。此词写建构中的新居将成,思绪多端,进退之间,颇费踌躇。
53. 这首词,自始至终可说是一篇心理活动的实录。上下两片,各具面目却有浑成之致。上阕托物猿鹤,透出欲归之思,再层层推出,换头铺写新居清雅之美,感情渐进,由微喜,而怅然,而气恼,而愤慨。后片写未来打算,似乎词人全心作退隐准备,然而结韵"沉吟久"几句却是其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实的流露,托词"君恩未许",实为自己壮志未酬于心不甘也。
54. 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55.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陆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时年只二十余岁,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象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56. 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
57.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
58. 和谐的整体:头几句写景,以“孤”、“青”、“野”、“残”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其后,词作由景物描写而转入追忆往事。“用舍由时,行藏我”,由往事回到现实。结拍数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59. 这首词婉转言情,以铺叙手法写相思。这是苏东坡学柳永作词的一个明征,当为作者早期作品。
60.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61.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62.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作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63. 这首词善铺叙,常常有条理、有层次的铺陈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错落多致之意韵,婉转传情。
64. 原词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嗟哉人生,翕欻云亡,好轰轰烈烈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65. 鉴赏作者赞美唐朝的张巡、许远在安禄山叛乱时死守睢阳,忠贞义烈,决不向贼人屈服。他们所留下的美好声名,千万年永远芳香。后人常用“留得声名万古香”这一句词来自我勉励,或是劝戒他人,但愿在有生之年成功立业,为将来留下美好声名,留名青史万古流芳。
66. 沁园春忆黄山 ——汪莘
67. 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
68. 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
69.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
70. 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71.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
72. 力;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