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千古诗韵,生命感悟浓缩精华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5-18 14:11 4


千载诗韵,生命感悟,幽深凝华。岁月如歌,笔端流转,诗意盎然。

1. 由近及远,抓住青绿之色写出山村风光的清幽恬静和盎然生气。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 ,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4. 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

5. 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前句的比喻新奇、自然,富有生气,为千古名句。

6. 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 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

8. 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了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孤寂。

9. 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10. 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11.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2.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5. 一改古人悲秋之调,盛赞秋天的美好。寄予作者虽遭改革的失败,仍不气馁的精神。

1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7. “人生自古谁无死”出自作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8.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2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1.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22. 全诗主旨句,以说理来言情,体现了旷达爽朗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把前面的离别之伤感一扫而光。

2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24.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25. 宝祐四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26.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2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 朝闻道,夕死可矣。

29. 以梨花喻冬雪,极富浪漫色彩,形象描绘出塞外大雪的壮美,让人感到茫茫大雪中的一片春意,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好奇。

30. 赞景用典,以襄阳守将山简自喻,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

31. 身为山河表里,只为愿与仙人。

32. 古代诗人的名言名句,充满着古典而深刻的哲理,在现代生活也同样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这些名言名句引导人们探寻生命的真谛,汲取力量,迎接人生的挑战。希望读者们也能通过这些诗人们留下来的千古名句,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努力成为优秀的自己。

3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5.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6. 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春天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

37.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8. 杀身成仁,快哉快哉。

39.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0.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1. 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42. 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4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4. 寄情于物,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之后,长安城一片凄风苦雨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的沉痛心情。

45.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4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7. 以设问句式,昂扬的激情,尽抒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之情。

48. 由个人困境推及他人,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博大的胸襟。

49. 以互文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雄浑悲凉的古代边关图。隐含对战争不息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